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权力野兽朱元璋1 > 第四章 朱重八改名朱元璋

第四章 朱重八改名朱元璋

目录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朱重八二十五岁,告别了皇觉寺的孤灯,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决定用一种方式来纪念这次改变,他给自己想了一个新名字“朱元璋”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璋是一种玉器,左边是一个王字,王的玉器,当然就是玉玺。元有开始之意。他希望自己有朝一,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王朝…

  练僧兵

  云奇不想让朱元璋知道自己窥破他们的秘密,在朱重八送徐达、汤和出来前,溜回了伽蓝殿。刚要钻被窝,朱重八就回来了。

  听见脚步声,云奇急忙吹灯躺下,蒙上被子。

  朱重八进来后,发现油灯上方还有残烟,断定是刚刚熄灭。他伸手摸了摸灯盏的温度,还是热的,心里暗笑,他用力咳嗽一下。

  云奇钻出被子,故意问:“深更半夜,你干什么去了?”

  朱重八盯着他说:“你去听声了,对不?”

  云奇装糊涂:“什么听声?我一直在睡觉啊。”

  朱重八说:“撒谎都不会,这灯盏还是热的呢。”

  云奇索坐起来,说:“方才来找你的人是什么人?”

  “是反贼呀!”朱重八毫不隐讳地说“他们来拉我入伙。”

  云奇说:“你可别走火入魔啊!我知道你不是真心向佛,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也不能造反呀,这可是大逆不道的…”

  “看把你吓的。他们只是顺路来看看我,我不是没跟他们走吗?”

  云奇似信非信地望着他:“你可别毁了寺院啊,剩这间伽蓝殿,我总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朱重八知道云奇是树叶掉下来怕砸破头的人,根本无意拉他,却相中了他手里的银子。朱重八了衣服躺下,说:“你放心,不会连累你的。云奇,这世总得有个应急的办法。为了保一方平安,有钱人家都练勇自保,咱们练几百个僧兵怎么样?”

  “行是行,可军饷从哪里来?百姓穷得吃上顿没下顿,化缘都没地方化。”

  朱重八嘻嘻笑道:“你手里不是有十大锭银子吗?”

  “不行,”云奇断然道“你不是个好人,打我的主意来了。那是我许下心愿要修庙用的。”

  朱重八想说服他放弃:“动岁月,修了也保不住再毁于战火。不如到天下太平时再修,到时候不用你张罗,后我出资。”

  “你支的倒远。”云奇说“谁知道你到时候出得起出不起。”

  朱重八便抬出了郭山甫,说:“有高人算过了,说这皇觉寺后会更辉煌,要受皇封,真正的皇家寺院,还怕没有银子吗?”

  云奇有些松动了:“反正你是变着法儿哄我出银子。”他所以松动,另有原因,这银子朱重八其实是最有支配权的,他入虎救郭家小姐,是女施主的大恩人,这银子就是她捐的。

  朱重八摇了摇头道:“话不能这么说,你是皇觉寺的主人,这银子你说了算。”

  云奇说:“既然如此,你拿去用好了,反正出家人不贪财。”

  “你没听说吗?出家人不贪财,越多越好。”两个人都乐了。

  朱重八做事可不像云奇那样拖泥带水。练勇旗一竖,立刻有几百个乡间子弟来报名,争相当团丁。有的人连一句话都不多问,只要管饭,带出一张嘴去,管它是当官军还是扯旗造反。

  老友陆仲亨、费聚陆续回来了,尽管听起来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的义军都兵强马壮,但朱重八认为他们成不了大事,况且后投靠他们,不会很快有出头之

  除了陆仲亨、费聚,郭山甫早打发郭兴、郭英来了,他们都成了教习,整天调教训练这些本乡本土的子弟兵。朱重八存了个心思,别看这百十人,说不定就是后横扫天下的大军雏形。

  旗帜飞扬,杀声雄壮,朱重八每天督率这一队人马练。教法、的是高个的陆仲亨和矮个结实的费聚,还有郭兴、郭英弟兄。

  见朱重八走过来,郭兴收住,揩了一把汗,说:“这百十人武艺练好了,就是你的发家班底了。”

  朱重八两眼发亮,他点点头说:“除了练刀剑戟、斧钺钩叉的,有空我还要给大家讲讲兵法、阵法。”

  郭英乐了,凑过来问:“你会吗?”

  “现发现卖吧。”朱重八笑道:“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

  陆仲亨说:“重八后准能当军师,他天天早起晚睡看《孙子兵法》,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什么半渡而击,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我都记住好几句了。”

  朱重八笑道:“把《孙子兵法》倒背如也只是纸上谈兵,练,还是在沙场上。”

  费聚是个一条肠子到底的人,办事不会拐弯,他说:“咱们光练有何用?何不择吉立大旗举事?我们拥你为王。”

  朱重八忙说:“不可。咱们只是练兵自保,别人问起来,就说是保佛寺平安,不受侵扰,竖什么旗,莫多事。”

  这一说,费聚好不气,骂了一句话:“保这破庙干个鸟!早知这样,我还不干了呢。”朱重八是怕走漏了风声给人口实,被元朝军队盯上,陆仲亨明白他用意的,扯了费聚一把,叫他不要太急了。

  这时,费聚突然说:“有人来了。”大家顺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大路上果然有一匹快马飞也似的向皇觉寺跑来。

  卜卦问前途

  来人原来是徐达,朱重八大踏步了过去。徐达在山门前翻身下马,对朱重八说:“嗬!你都扯旗干起来了?”

  朱重八笑了笑,一本正经地说:“不,是练乡勇自保。”

  “别人不会这么看。”徐达随即告诉他“昨天郭元帅抓住一个元军的探子,他说这几天他们要派兵血洗皇觉寺,有人告密和尚造反。”

  朱重八皱起了眉头,心里既忧且惧,暗想真是官民反,不反也是反。徐达说:“你一句话,你要单独挑大旗,我和汤和马上过来。”

  “我没想好。”朱重八说“这一二百人太单弱了,不堪一击,何况没有城池、山寨依托,很难成事。”

  “那就去投郭子兴,”徐达道“等人家刀架到脖子上就晚了。”

  朱重八还是有点犹豫不决,就让徐达先回去,一两天内就有准信。

  徐达说:“那我走了。”这时陆仲亨、费聚跑了过来,陆仲亨说:“好你个徐达,听说你当百户长了?管多少兵马呀!”

  徐达说:“小声点,偷来的锣敲不得的。百户长嘛,顾名思义,管九十九个兵,加我一百。”

  费聚说:“你回去问问郭元帅,我去了,给个千户行不行?”

  徐达说:“熬上三年,个队长可能有希望。”

  “队长管多少人马?”费聚问。

  徐达说:“九个,加你十个,不少吧?”

  费聚撇撇嘴,陆仲亨大笑,费聚说:“明个我自个封个元帅、大将军什么的,他郭子兴的元帅不也是自封的吗?”

  这话引起大家的共鸣,都把期待的目光移向朱重八,从小他就是小伙伴们的主心骨,何况现在!费聚对朱重八可以说是崇拜,当初他葬父后出家当和尚,他认为朱重八没出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了四年和尚,朱重八与过去又大不一样了,出口成章,引经据典,熟悉民情,真难为他,怎么长进的?难道寺院里除了讲经念经,也长别的学问吗?

  第二天早晨起来,朱重八见天飘絮,是从杨树上飞出来的,状如漫天大雪。云奇也出来了,说:“今年的杨花柳絮比哪年都多,飞了半月了,还不断,都传这不是好兆头。”

  朱重八没有出声,默默地走进寺庙。自从徐达回去后,他一直心事重重,前途未卜,无法决定去留,这时突发奇想,乡民既然都信奉伽蓝的投珓问命,何不一试?

  趁云奇不在,朱重八关严了殿门,恭恭敬敬地给神明上了三炷香,叩了三个头,然后默默地在心里祷告:“若神明以为逃往他乡为大安,卦当出卦;若投濠州郭元师顺利,揭竿而起大吉,则以一报。”

  祷毕,朱重八双手抓起板,高举头上,一松手,出现在地上的是卦。

  朱重八心想“这是神明指路让我去投郭子兴的红巾军了。”他又一次祷告“神明在上,弟子祈求保佑,倘投濠州大吉,请出卦,如不吉,请出卦。”又一次掷珓于地,结果是。两卦皆如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朱重八再度磕头。

  朱重八走出山门外,这里也是风飘杨花柳絮,漫天皆白。不知什么人,在朱漆剥落的大门上贴了一张帖子,几个练勇围在那里议论。

  朱重八走过来,他已悄悄换掉了僧衣,改穿民装了。他拨开人群,见帖子上写的是:“天雨线,民起怨,江淮地,天要变。”遂伸手揭下帖子,对众人说:“都去练武吧。”众人闻言,便三三两两散开了。

  朱重八把陆仲亨、费聚、郭兴、郭英四人叫到大雄宝殿前古柏下,大家席地而坐,朱重八把帖子给大家念了一遍,说:“这种民谣一起,天下就要大了。”

  陆仲亨点头说:“刘福通、韩山童起事,也有民谣,传得小孩子都会唱。”

  费聚说:“我记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郭兴说:“听说有人在淮河底捞上一个石人,只有一只眼睛。”

  郭英这时说:“白莲教说,世上有明暗二宗,如今弥勒降世,明王出世。”

  朱重八呵呵一笑,说:“黄巢起义时,做过一首《菊花诗》,我昨晚上睡不着觉,不知哪儿借来一股仙气,也做了一首《菊花诗》。”

  费聚让他快念给大家听听。

  朱重八念道:“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该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陆仲亨称赞是好诗,大丈夫气概。

  郭英说:“菊花是黄的,可不是穿了一身黄金甲吗?”

  费聚说:“最好的是我若发,都该杀。把天下贪官污吏、皇亲国戚,杀个人仰马翻!”

  借此机会,朱重八宣布,他即刻就要去濠州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

  这消息对几个伙伴来说,又意外,又在意中。直至这时,他们才注意到,朱重八把和尚的袈裟了,看上去又顺眼又不顺眼。

  郭兴问他是什么原因,说走就走,说了僧衣就了呢?朱重八说:“天意不可违呀。不瞒你们说,是神明指路了。我净手焚香,在伽蓝神前占卜过了,两投皆说投郭子兴大吉,我还等什么!”

  费聚说:“我们早该造反了,和尚的破钵有什么舍不得的,当和尚连个老婆都讨不得。说走就走,何必投别人,受闲气!”

  朱重八说他思忖再三,想一个人先去。郭兴最先理解了他的意图,说:“这样稳妥。”费聚表示反对:“单匹马一个人去了,怕连个队长都不给他,有兵马,才壮啊!”朱重八道:“我们摸不到濠州的底,也不知郭子兴的心怎么样,贸然带兵去,万一吓着他怎么办?后我慢慢地对他说,我去招兵,那是为他招,他会高兴的。”

  陆仲亨说:“还是咱朱皇帝足智多谋。”

  朱重八说:“别讲。”

  陆仲亨说:“小时候玩,你不总是当朱皇帝吗?”

  朱元璋说:“别没正经的。”

  费聚说:“这么说,你把我们都甩了,你一个人去?”

  朱重八说:“我先一个人去。等招你们来时,再去不迟。”他嘱咐大家,自己走后,要分散成几股练兵“元军来时,就遣散,归于民间,元军走了再集合起来,始终举着自保的旗号,千万不可造次。”

  郭兴说:“知道了,你放心去吧。”

  郭英说:“你可快点来接我们啊。”

  跟云奇告别还真有点依依不舍,云奇又不想跟他走,他这人最忠于职守,长老叫他守住破败的寺庙,他是不会轻易离开。

  长行在即,简单的行装已打好,朱重八换上了俗装,更显出威武。

  云奇很伤感地说:“你就扔下我一个人走了?”

  朱重八有些不忍,说:“你一个出家人,能干什么。”

  “你不也是受过戒的出家人吗?”

  “我从今天起,就还俗了,你别难过,我如果后混出个样子来,我来接你,共享富贵。”

  “我早看出你不是佛门门槛能挡住的人,你别忘了我。”

  朱重八找了半天,找出一只秃了的提斗,蘸着松烟墨,在墙上题了几句诗:“杀尽元朝百万兵,间宝剑血带腥,山僧不识英雄主,此去四海扬姓名。”

  “你的字越发好了。不过,这杀元兵的诗,会给皇觉诗惹祸的。”

  朱重八想想,把“元朝”二字涂去,改成“恶魔”二字。

  云奇说:“这就没事了。”

  朱重八朗声大笑,说了声:“走了!”与云奇一揖,大步出门去。

  找领导的艺术

  曾经一身游方和尚打扮的朱重八确实变了样,戴起了方巾,穿起了青丝衫,显得文气多了,他只背了个印花布小包,没带武器,独自一人奔前程。

  他永远会记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闰三月,他二十五岁,告别了皇觉寺的孤灯,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朱重八决定用一种方式来纪念这次改变,他给自己想了一个新名字:朱元璋。

  这里面隐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璋是一种玉器,左边是一个王字,王的玉器,就是玉玺。元有开始之意。他希望自己有朝一,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王朝…

  到了濠州城下,守城门的兵士拦住了他:“你是什么人?”

  “我叫朱元璋,我来找我表哥。”

  “朱元璋?哼,我认得你表哥是谁呀!”

  “他是郭元帅帐下的百户长。”朱元璋说“烦你给通报一声。”

  “你拿百户长吓唬人啊?这濠州城里百户长用鞭子赶。”

  朱元璋急了,只好挑大的说:“我要见郭子兴。”

  “好大的口气!”守城兵横眉怒目“郭元帅的大号是你这草民叫得的吗?”

  朱元璋说:“实话跟你说,我见郭元帅有机密大事相告,你挡我不要紧,万一耽误了军国大事,你可小心,问问脑袋还在不在脖子上!”

  那兵士多少有点畏惧,跑进城门,跟一个守城门的百户长嘀咕了半天,又跟出来几个人,拿了绳子要绑朱元璋。

  朱元璋怒说:“我是郭元帅的客人,你们胆敢如此无礼?”

  “谁知你是不是元军的细探子!”百户长走出来说“先委屈你一会儿,你是好人,是贵客,元帅会替你松绑的。”

  朱元璋被押到郭子兴的元帅府门前。这房子原是知府衙门,虽成了义军的元帅府,却保持着原来的格局。照壁、回避、肃静的大匾,还有“正大光明”的匾,都一如旧时模样,多少有点不伦不类。

  朱元璋被绑着,押在台阶下,久久不见上面传他,很多人进进出出,都鄙视地看他一眼,不把他当回事。朱元璋急了,扯嗓子大骂:“郭子兴,你小人得志,成不了大气候…”这倒不是他鲁,是他的计谋,他看古书看得多了,能人高士都是一身傲骨的,越是做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反而能赢得尊重。

  果然,这一骂奏效了。郭子兴听见骂声后,降阶而出。他穿着军衣却没披铠甲,个头不高,白白净净,圆面孔,扁鼻子,一脸和气,倒像个秀才。他打量朱元璋几眼,问一个兵士:“是他吗?”

  押解兵说:“是他,这人太狂了,该打他一百杀威。”

  郭子兴说了声:“把他带进来。”自己先倒背着手进去了。显然,这第一眼印象并不特别好。朱元璋被书办引到了过大堂受审的位置,郭子兴坐在过去知府问案的桌子后头,连惊堂木、签筒都在原地方摆着。他背后高悬着的“秦镜高悬”匾也挂在老地方。

  朱元璋饶有兴味地看着那结了蜘蛛网、熏黑了的匾。

  郭子兴抬头说:“你要见我?有什么见教啊?”口气中透着三分漠视。朱元璋决定给他个下马威,冷冷地说:“亏你也读过圣贤书,你这样对待人,你怎么能成就大事?至多不过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而已。”

  郭子兴身旁坐着的内弟张天佑拍案而起:“哪儿来的混小子,胆敢出言不逊,信不信我宰了你?!”

  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也怒目而视朱元璋,说:“你这个乡巴佬,口气倒不小,你是不是元军的探子?”

  朱元璋不屑地哼了一声,仰天叹道:“本想见见凤凰,却是麻雀而已。”郭天叙还待发作,郭子兴制止了他。

  郭子兴说:“给他解开绑绳。”没等士兵上前,他又亲自走下来,为朱元璋松绑,他说:“壮士息怒,不是我郭某人不礼贤下士,实在是元妖屡屡乔装进来,防不胜防,多有得罪。”

  朱元璋的脸色好看些了,便说:“我不是你的衙役,没有站班的道理吧?”

  郭子兴忙令:“看座。”这回是郭天叙搬了把椅子在大堂当中。

  朱元璋仍不肯坐:“这不是三堂会审的架势吗?我不是犯人。”

  郭天叙怒道:“你这小子有什么本事,摆这么大的架子。”

  郭子兴笑地从上面下来,自己也拉了一把椅子过来,坐在朱元璋对面。朱元璋这才大模大样坐下。

  郭子兴问:“先生有话请讲吧。”

  朱元璋反问:“我想问问郭元帅,趁世起刀兵是为了什么?”

  郭子兴叹了一口气:“也是官民反,并非啸聚山林的匪类。”

  朱元璋嬉笑道:“其实在我看来,你和占着桃花山山寨的山大王赵均用没什么两样,都是贼,说得好听一点是臣贼子。”

  郭子兴的脸一下子拉得老长。

  张天佑指着朱元璋说:“喂!元帅不是来听你骂街的。”朱元璋顿了一顿,开始阐述自己的道理:“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古今一理。汉高祖泗上起兵时,何尝不是贼寇?成了霸业不就是大英雄了吗?”

  郭子兴转怒为喜,说:“我当然是想解民于倒悬。”

  朱元璋又纵论天下,说:“现在天下义军蜂起,一种是趁火打劫的,一种是想成就大业的。既然元帅想当后者,就要往远看,安民心、得民意,令天下贤士八方来归,不愁大业不成。像方才对鄙人那样,谁人敢来效力?”

  郭子兴说:“你说得对。”

  朱元璋直言无讳:“就我所知,你的名声并不好,手下的人三天两头去扰百姓,抢男霸女,这样的军队还能持久吗?”

  “这也正是我犯愁的地方啊。”郭子兴叹了一口气,道:“与我联手起义的几位,都是只图眼前小利的人,我想约束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先生来了就好,愿留下来共成大业吗?”

  朱元璋点头,说:“我来投奔,就是此意。”

  郭子兴想了想道:“你就先委屈当我的亲兵,如何?”

  朱元璋颇为吃惊:“亲兵,是何职?”

  郭天叙面讥讽地说:“不想当兵,想当元帅不成?”

  郭子兴向儿子摆了摆手,说:“跟着我,可以随时讨教啊,你武艺如何?”朱元璋有点寒心,勉强说:“马马虎虎,防身够了。”

  郭子兴说:“我喜欢你这堂堂相貌,你就当我的樊哙吧。”

  朱元璋只好说:“谢元帅栽培。”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自己苦心钻研《孙子兵法》,到头来是为当个跟班吗?

  当天朱元璋就裹上了红巾,穿上了统一的军装,随后匆匆走上大街。远远的,有一个人走走停停,始终跟踪着他。

  走了大约一炷香的时间,朱元璋进到一家小酒楼,徐达、汤和已经在里面候着了。几个老朋友在军中相逢,自然无话不谈,把酒言

  这时,门外的监视者闪了一下,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他放下杯子往外走。汤和说:“你见鬼了?干吗去?”朱元璋没有理会,径直走到门口,看见那人站在街上,装作低头看卖金鱼的,眼睛却不时地向饭馆里溜。正好有一只狗想往饭馆里钻,店小二往外轰赶,朱元璋上去踢了狗一脚,骂道:“你这癞皮狗,跟着老子干什么!看我不踢死你!”

  狗嗷嗷地叫着跑远了。跟踪者听出了朱元璋是指桑骂愧,又见朱元璋死死地盯着自己,便没趣地走开了。

  回到饭馆里,徐达问他:“见着人了?”

  “一条狗而已。”朱元璋说。汤和啃着蹄膀,说:“你也太不拿你自己当回事了!这口气你能咽下去?给你个参议都不算大,叫你当亲兵!别说你这么有能耐的人了,就是我,都不低三下四地给他干。”

  徐达沉着问:“重八,你答应了?”

  朱元璋喝了一大口酒,点点头,郑重其事地说:“徐达,汤和,朱重八已经成为过去,以后你们叫我元璋吧。”

  徐达和汤和听了先是一愣,但随即释然,徐达还安慰他说“改个名字也好,希望可以改变命运。亲兵有亲兵的好处,守着主帅,升得也快,不受信任的人,这差事还巴结不上呢。”

  朱元璋悻悻地说:“是很信任啊,我前脚出来,后头就跟了一条狗来。”汤和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是走狗啊!重八…元璋,这你更不能给他干了。你一句话,我和徐达跟你拉出去。”

  徐达笑了:“你我手下二百人,你能拉出一半,已是不易。”

  朱元璋说:“好在他们占着一座城池。天时不如地利,我们自己干,不占地利。现在是两难啊,我再看看吧。”

  跟踪者赶回张天佑、郭天叙的公事房,添油加醋地向他们报告:“那朱元璋出了帅府,一路打听去了兵营。他找了两个人,一见面那个亲热劲就别提了,他们去吃饭馆…”

  “那两个吃请的人是谁?”张天佑赶紧问。

  “一个叫徐达,一个叫汤和。”跟踪者想了想说“都是百户。”

  郭天叙想起来了,他们都是钟离人,应该是老乡。他松了口气。

  “一来就找老乡,也不能不防,”张天佑皱着眉头说“万一是来使离间计的呢?”

  “对呀!”郭天叙拍了一下巴掌,吩咐盯梢人接着打探,看他们有没有反常。

  “是。”那人答应一声,不动地方。郭天叙又叮嘱他看见什么,及时来报。盯梢者又应了一声“是。”

  “是个呀!”郭天叙火了“你不走还等什么?在这儿吃晚饭吗?”那人涎着脸笑,眼珠子转了几圈。张天佑明白了,扔了半贯钱过去,那人抓在手中,说了声:“谢张老爷赏!”这才转身离开。

  每天站岗放哨

  夜幕降临,梆声四起。

  朱元璋坐在元帅府院子凉亭凳子上,就着灯笼的光看书。一阵清越的琵琶声从对面楼上传出来。乐声先是轻徐、舒缓,后来变得高亢、越,后来又渐渐归于凄怆、深情。

  朱元璋听得入神,忘记了看书,竟然忘情地低声喝彩:“好!”这一喊,楼上的乐声戛然中止。一个少女的倩影现于窗口,向下张望。当两人目光碰撞时,朱元璋和那少女同时大吃一惊,喊出的是同样的话:“是你?”——原来绣楼上的少女正是他出生入死救下来的马秀英。

  朱元璋喜悦无比,有点抓耳挠腮的样子,却又不敢贸然去见,只见窗口的人影忽然消失了,一阵楼梯响后,马秀英跑到院子里来了。

  朱元璋快步上前,面带笑容道:“万万没有想到,你原来是郭元帅的女儿。”

  马秀英含羞带笑地说:“不久前,救我出火坑的还是个佛门弟子,曾几何时便成武生了?”

  “你还不知道吧?我投了郭元帅帐下,如今当了他的亲兵。”

  马秀英惊奇道:“这太辱没你了。依我看,遭逢世,还是在佛门里不问世事好,你怎么想起走这条路来了?”朱元璋灵机一动,半开玩笑地说:“我是冲马小姐来的,为你还了俗。”

  马秀英的脸腾地红了,她别过脸去,低声说:“你千万别开这种玩笑,不雅。你来了也好,我好向父亲、母亲引见引见,叫他们替女儿重谢你这救命恩人,也能高看你一眼。”

  “不不!”朱元璋却意外地连连摆手“千万不要说这件事。”

  马秀英颇觉奇怪:“为什么?哦,你是施恩不望报的君子?”

  “这倒不是,”朱元璋说“贫衲想,啊,不对了,在下想…”马秀英笑了:“看样子你的佛缘未了,时不时要出贫衲的称呼。”

  朱元璋说:“我想,一旦你父亲知道是我救了你,必定会赏个像样的官儿,我朱元璋——这是我的新名字——不想靠关系攀高结贵,凭本事挣来公侯才光彩。”

  这话令马秀英肃然起敬:“好样的。想不到你这小和尚卓尔不凡。既如此,我成全你,就先三缄其口,不说与父母听,且看长老能博得个什么样的显宦高官。”朱元璋说:“小姐奚落我,看不起我了。”

  “玩笑而已。”马秀英说。

  这时楼窗上一个有几分风韵的中年女人探出头来:“秀英啊,你跟谁说话呢,聊得这么热乎?”马秀英抬头看看,笑道:“是父亲新招来的一个亲兵。”

  养母张氏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天不早了,该歇着了,丫环把洗澡水都给你烧热了。”

  “哎!”马秀英答应着说“就来。”

  见张氏缩回头去,马秀英说:“这是养母,她弟弟张天佑也在父亲帐下。”

  “她这么年轻,怎么儿子就有二十多岁了?”朱元璋大惑不解。

  “你说郭天叙、郭天爵吧?那是先房大夫人所生,她是续弦二夫人。”朱元璋点了点头。马秀英说:“我得走了。”却没有迈步,她见了朱元璋,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朱元璋更舍不得她走:“大长的夜,忙什么?”马秀英说:“你没听母亲说吗?跟一个亲兵有什么好说的!”说罢咯咯地乐。朱元璋说:“看来,还是承认救过你好。”马秀英问他何出此言。朱元璋道:“那样,我就有资格名正言顺地和小姐来往,现在可就不方便了。”

  马秀英笑了:“你会打算盘啊,不过呢,现在后悔也来得及。”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朱元璋说。

  马秀英又笑了笑,发现了他放在亭子凳上的书,竟是《资治通鉴》,不由有惊讶之。朱元璋平静地说他喜欢看点闲书、杂书。

  “这可不是闲书、杂书。这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书,一般人是看不进去的。”

  “你父亲看这些书吗?”

  “他好像没看过。”马秀英说“他更喜欢看元曲,《汉宫秋》、《西厢记》什么的。”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起来。

  “你笑什么?”马秀英听出这笑声里隐含着轻蔑意味。

  朱元璋直言:“这种书不宜元帅看,看多了会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啊。”马秀英看见张氏又一次从楼上探出头来,只好说了声“我该走了”进楼去了。

  朱元璋拿着书,却看不下去,眼睛一直不离那雕花格窗,只有风摆窗帷沙沙作响,再不见倩影出现,不怅然若失。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亢奋不已,没想到冥冥中的神灵这样安排,马秀英竟离他近在咫尺,使他有朝夕相见的机会,这莫非是天意吗?

  此前,马秀英、郭宁莲,还有那个赐予他珍珠翡翠白玉汤的奇女子,三个影子走马灯一样在他这个即将还俗的小子眼前转,不时地唤起他对异的渴望,现在,这三个影子中的一个,一下子拉近了,聚焦变实了,而另两个相对地变得虚幻缥缈了。

  作为亲兵,郭子兴出行时朱元璋是不离左右的卫士,当然亲兵不止他一人,他也要轮在帅府门前站岗或守更。

  朱元璋从小有宁为首不为牛后的个性,在皇觉寺出家当挑水僧,那是为了混口饭吃,没办法,他现在连徐达、汤和都不如,百户都没混上,只是个亲兵。唯一给他慰藉的是,他当亲兵可以随时有机会一睹马秀英的芳颜。

  这天,朱元璋手执画戟在门口站立。进帅府公干的徐达从府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令箭。

  朱元璋问:“领到将令了?”

  徐达说:“山寨那里给十石粮,元帅差我去护粮。”看看四下无人,小声问“想好了没有?快走人吧!你从小怀大志,给人站岗当护兵?太丢人,我都跟着害臊。”

  朱元璋的情绪却出奇的好,他轻松地说:“这有什么?韩信那样的人,还甘受下之辱呢,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行。”

  徐达用异样的眼光看了他一会,才无奈地说:“你别是中了吧?”朱元璋翻了翻眼睛,说:“走你的吧,你才中了呢!”

  徐达怏怏离去,心里纳闷,其中必有说道。朱元璋一眨眼都有道道,徐达太了解他了。朱元璋这几天正试图讨好郭子兴夫人张氏。

  要在郭元帅面前表现才干,同时得到马秀英的心,先得扫清马秀英前面的障碍。他知道,张氏虽不是巾帼英雄,但在懦弱无能的郭子兴面前,说句话还是管用的。

  这天张氏正在梳妆台前卸妆,从镜子里看到郭子兴进来了。见他一脸的愁闷和无奈,张氏知道又是孙德崖给他气受了。郭子兴说:“有什么办法!他除了主张劫掠,根本无大志,他又总防范着我,这不是桃花山的赵均用也过来了吗?他们联起手来,我感到事事掣肘啊。”

  张氏却不以为然:“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须父子兵,有天佑和天叙、天爵他们,还能放心些。”

  郭子兴不好意思说她弟弟是个饭桶,只是说:“光有忠心不行,得有能人,有谋士,有将才,可我没有。”

  张氏主张出贤良榜,广招天下贤士,为我所用。

  “我何尝不想。区区之地,有何贤才!”郭子兴道“张了榜出去,只来了一个朱元璋,他又根本不是见榜而来。”

  “这个朱元璋怎么样?听天佑说,朱元璋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把你都听了?”

  “倒也没有那么夸张,朱元璋城府很深,所言天下大势和雄起天下的大策都对,可施行起来也不容易。”

  “那你怎么只叫人家当个亲兵?”张氏的意思是大材小用了。

  郭子兴说:“也不能光听他嘴上说呀。况且他新来乍到,尺寸之功未立,骤然委以重任,别人也会不服。”

  张氏道:“有一件怪事,不知该不该说。”

  郭子兴问她什么怪事?

  “咱家小姐和他很谈得来。”

  “这怎么可能!”郭子兴很感意外,说“就不说他们男女有别,也是素昧平生啊。你还不知道秀英是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人吗?”

  “这还用老爷说!”张氏告诉郭子兴,她已见过两次了“秀英和那个亲兵有说有笑的,谈起来足有一顿饭工夫。”

  “是吗?”郭子兴不由得皱起眉头“难道,他真的不是个良善之辈,来者不善?”转念一想,即使他不怀好意,马秀英也不会越雷池一步,从小看着她长大,还不知道她的持重吗?

  张氏听他话里有话,就问还有别的可疑处吗?

  郭子兴道:“朱元璋一来,立刻去找底下的两个百户,天叙派人盯了他的梢,他们担心,这个朱元璋是来使反间计的。”

  “那可得防着点。”张氏说“没家亲引不来外鬼呀。”

  郭子兴也叮嘱张氏,想法从丫头口中探探口气,这朱元璋哪一点叫她看中了,连女孩儿的规矩都不顾了?

  张氏点点头,说:“我会注意的。”

  佛大师鼓励刘伯温出山

  贤才是有的,大的世道,贤才往往隐于草莽之中。

  当年佛大师和郭山甫不约而同提到了浙西四贤是孔明、张良一样的人物,不管郭子兴怎样出贤良榜,朱元璋认定这样的人不会登门的,良禽尚知择木而栖,而况于人?

  朱元璋当然不会知道,此时他的师傅佛大师正在浙江青田县的武胜村拜访当代大儒刘基。

  刘家的房子坐落在青山碧水之间,郁郁葱葱的楠竹林拱卫着风火墙的院落,青堂瓦舍,飞檐画栋,整个院子被松拍围护着,一望可知是乡里首户。这家的主人便是在当地号称预知上下五百年天下大事的刘基刘伯温。今天,刘伯温正在书斋里接待远游讲经的佛大师。

  刘基四十多岁,面目清癯,星目长髯,因为弃官居家,又喜欢道家之术,所以羽扇纶巾,大有老庄之风。佛说:“几年不见,你在这一带已是名声大噪了,听说你对《灵棋经》大有研究,推事极为灵验?”

  刘基说:“学生岂能比得了老师?”因为佛入佛门前教过他,所以他对佛恭恭敬敬地执弟子之礼。

  “那都是过去了。”佛道“从前我只是个设塾开馆的教书先生而已,你不过跟我读过几天经书,如今则是分道扬镳了,一个僧,一个道,冰炭不同炉了。”

  “佛家也好,道家也罢,殊途而同归。先生是从普陀山归来吗?”

  “没有去成。方国珍起兵,封锁了海岛,我就想到你府上混几顿斋饭吃了。”

  “学生正愁着无法排遣时光呢,老师来得正是时候,正好聆听教诲。宋濂点了翰林,却发誓不去,章溢、叶琛虽当着差,也懒怠与贪官为伍,都赋闲在家,回头要把他们接来,陪老师多住些时。”

  “你住的这地方山明水秀,真是世外桃源。”

  刘基却是叹息连声:“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哪有真正的桃花源?想过野鹤闲云的日子也不可得了。”

  “你不同于我。我垂垂老矣,心早已是槁木死灰,不问世事。你正值壮年,为天下黎民计,你也该出山,你迟早是闲不住的。”

  刘基一面给佛添茶续水,一面笑道:“这话可不像佛深植的方外之人所说了。”佛自有他离经叛道的见解:“说什么六清净,其实很难做到,无忧禅定,有时只是追求罢了。入世难,出世更难。”

  刘基说:“说得好。老师何不入世,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业?”

  “这使命只有你刘伯温来担当了。”佛说“你不是占卜极灵的吗?你没摆过未来之卦吗?”

  “我从不为自己占卜。既然老师说起,现在就摆一卦试试。”

  刘基在供奉着张天师的神案前上了香,口中念念有词:

  “上启天地,太上老君、张天师,并启四时、五行、月并十二天罡,十二支地煞,值功曹,天地定位,人极肇立,爰有卜筮,维此灵验,吉凶孔昭,启迪隐机。”

  佛在一旁摇着扇子笑眯眯静观,只见刘基捧起卦罐轻轻摇了几下,记下制钱,连摇三次,将制钱散于案上,对佛说:“这卦象倒是应了老师的话,进取在即,出仕为上,不过也有点滞怠,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恐不能善终。”

  佛笑道:“善始与善终是善善相因,善故善,善启恶,这是乐极而悲,否极而泰的意思。世间本没有纯正的好与坏。”

  刘基说:“后再看吧。”

  佛说:“你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你看天下雄起的各路豪杰里,哪个能成气候?”

  “皆寇耳。”刘基一脸不屑神色“除了私盐贩子,就是打鱼的、装神鬼的妖教。这一年来,方国珍、张士诚和北边的韩山童、刘福通都派人来找过我,我都躲开了。”

  佛叹道:“良禽择木而栖呀,你自来清高、孤傲,岂能与不成大器者为伍。但你终究会遇到明主的,你的卦象里却没有,我疑心你的卦术还未炉火纯青。”佛说他已知道明主是谁了。

  “是哪一个?”刘基眼睛一亮。

  “看你这眼神!还敢夸口长隐山林吗?”

  刘基笑了,他只有在老师面前现出本,一扫清高、孤傲之气。

  佛说:“此公现在还没于草莽之中,我不是靠未卜先知而行事,这个人我很后必是他崛起群雄之上,最终登大统。我已把你和宋濂荐给了他。”

  刘基说:“老师自己把仕途看成烂泥塘,却把学生往泥塘里推,何如此不公啊?”二人不抚掌大笑起来。

  出谋划策却难获信任

  小小的亲兵居然能啃动《资治通鉴》和《孙子兵法》,不能不令郭子兴另眼相看,他试着与朱元璋对了几回策,自愧不如,朱元璋看书绝不是装潢门面,郭子兴便不时地让他出出主意,尽管内弟张天佑和他的两个儿子十分反感。

  这几天郭子兴又很心烦,苦于无人商量,见朱元璋在廊下侍立,就召他上堂,说出了自己的隐忧,问朱元璋怎么办。

  原来,桃花山寨的草寇赵均用和彭大下山投来濠州后,仗着兵多,也当起了元帅,小小濠州竟有五个元帅了。他们根本不把郭子兴放在眼里,处处与他为难。朱元璋说:“那个彭大还算讲义气,人也比较正派,孙德崖就很坏,他和赵均用勾搭在一起,早晚是祸害。”

  “那你说怎么办?”郭子兴问。

  “及早扩充队伍,离开濠州,另辟蹊径。”

  郭子兴点点头“话是这么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呀。”

  朱元璋说:“赵均用当年占山为王,打家劫舍,抢男霸女,如果不除掉他,有损义军清名。况且,这号人,本来就不该收留,一条鱼会腥了一锅汤。”郭子兴也承认“现在是鱼龙混杂,难分良莠,除掉谈何容易,内讧反而不好。”朱元璋主张先发制人,否则必受制于人。

  郭子兴只是唉声叹气,他下不了这个决心,没这个勇气,也自认为没这个实力,谈了也是白谈。

  从帅府大堂下来,朱元璋没有马上走,他有意在后花园里走动着,希望碰上马秀英,或者吸引她注意。今天没有琴声,朱元璋好不失望,他不时向绣楼上张望。楼上阒无人声。朱元璋拾起一个小石子,向楼上抛去。“当啷”一声,小石子响亮地打中了朱漆窗。

  果然奏效,拿着一卷书的马秀英走到窗前来张望,一见朱元璋在下面,冲他笑笑,又想回去。朱元璋不敢大声说话,就打手势让她下来。

  马秀英很是犹豫,但还是下楼来了,她没有往朱元璋跟前靠,远远地站下,问:“先生有什么事吗?”

  “没有大事,怎敢来打搅。”他往前凑了几步,告诉她“桃花山抢你的那个匪首赵均用投到濠州来了,你父亲并不知他的底,反倒称兄道弟,现在赵均用又想把你父亲架空,由自己说了算。”

  马秀英吃了一惊,说:“这不是引狼入室吗?有他这种人在,濠州就不是什么义军,倒成了山寨了——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劝父帅?”

  “对,必须除掉他。”朱元璋说。

  “你为什么不说?”马秀英问“我有耳闻,你虽没品级,但大事小情,父亲倒常问问你的看法。

  “一则我人微言轻,二则你父亲并不知道我上桃花山救你的事。”

  “好吧。”马秀英答应马上去找父帅,决不让父亲与这样打家劫舍的大盗为伍。说完正事,朱元璋见她急匆匆要走,就说:“小姐这么烦我吗?”马秀英望着他笑笑:“我何曾烦你了?”

  朱元璋说:“那干吗不敢多说几句呀?”与他交谈时,马秀英也是左顾右盼,像做贼似的。她岂不知朱元璋的心思?无论出于对朱元璋的感激,还是出于对他有见地、有才干的景仰,她也愿意与他多在一起待一会儿,但她不得不防着别人的悠悠之口,毕竟是男女有别。

  本书华已为您连载完毕,谢谢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