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迂回(下)
10月18,方虎领着铁风旗继续前冲。他们来的时候轻松无比,回去的时候却开始充了艰辛。惊虹各城各地都已接到有关于铁风旗再变路线的通知,要求前路诸城务必出城设法拦截。兵力不足者,可以通过布套设伏,修改路标方向,扼守桥梁,小道,隐匿山林等方式对铁风旗进行騒扰式攻击,延缓其前进脚步,为后路大军的追赶抢得宝贵时间。
这一次的出城令,是姜卓与娄天德下的,与前一次的不许出城的命令恰恰相反,但却充分显示了这两个人临场应变的能力。
前次的出令,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方虎还一路嚣张,各路军队仓促战,尚未有统一指挥。那个时候是方虎攻,惊虹人守。但是短短几天之内,姜卓等人调集好军队,变成了惊虹人追,铁风旗逃了。这个时候,他们是不怕你占城,只怕你不占城。你进了城,就等于入了瓮,数十万大军围拢,城内又都是自己国家的百姓,真正是孤立无援,困守待死了。
随着铁风旗的计划改变,追击部队的计划也在改变之中,一张活动式的大网,原封不动地从惊虹中部又向着东部缓缓移去。
对此,方虎沐血等人也不得不叹息,惊虹国内,可不是只有孤正帆一枝独秀,如姜卓娄天德等人在这场追击战中的表现亦是可圈可点。当然,一名优秀将官看得是多方面的素质,只会打顺风仗也不算太了不起,不过对方虎等人来说,这种麻烦就已经够大了。
反到是孤正帆,对于方虎第二次跳出包围圈大感意外。
他原本最忧虑的就是浅水清这次的战斗表现比以前太过差劲,一万对六千,杀敌两千还自损近一千,远不象浅水清以前的战绩如此辉煌,不过铁风旗这次跳出包围圈的神来之笔,到又让他对浅水清恢复了信心。
随着追击时的逐渐增长,关于铁风旗的信息也收集得越来越多,各种迹象均表明,这的确是浅水清亲自率领的铁风旗部队。前次作战之所以会有如此平淡的战绩,完全是因为当时的铁风旗是马上作战所致,而铁风旗毕竟不是全员骑兵,以短击长,才会有此损伤。
想到这,孤正帆也就释然了。
10月19,方虎领导的铁风旗遭遇到了前路上一支伏兵的袭击。伏兵来自一个小乡镇,他们隐伏于林中,趁方虎部经过时杀出。幸好铁风旗如今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而伏击部队人数太少,战斗力更无法与天风军相比,如此自不量力的伏击自然只有全军尽没的结局。然而这一场伏击,在心理上却重重打击了铁风旗一把。
前方的道路,是越来越难走了。
欺负铁风旗对惊虹国内路境不,仗着兵力横冲闯,惊虹人肆意变化路标,致使铁风旗接连绕了几次弯路,险些撞到敌人大军的怀中。要不是他们仗着马快,跑得飞速,真正就要倒了大霉。
这还不算,通过扼守桥梁,占据要道,发动村民举报等一系列手法,方虎等人可以选择的路线越来越少,面对的阻击形势却越来越严重,而他们的动向则为人越来越清楚。
10月20,铁风旗再逢战事,敌人来自惊虹附近的一座大城,有敌七千之众。战半天,方虎眼见无法快速击退敌人,迫于无奈只能再次变向,转向惊虹南线,依仗马速狂奔而逃。于是地图上那条好好的等三角形眼看着就回到松州原点的时刻,硬是向外凸了一笔,直接延伸出去,成为一笔败笔。
或许,这也将成为铁风旗的最后一次败笔之挥。
他们再一次挥向了寒风关,却早已不再是与浅水清约定好的那条路线了,如果浅水清按照原定计划拿下寒风关,再挥师西进,将正好与他们错而过。
10月21,惊虹大将姜卓,娄天德继续追击方虎部,追兵从四面八方而来,终于再次将包围圈套在了铁风旗的身上。
在离寒风关约二百里处,一片巨大的囊括数百里方圆的包围圈已经形成,方虎部再也无路可走。姜卓的部队每万人一个作战单位,彼此遥相呼应,开始向着内里缩进。原本是有一条虚线形成的包围圈在这个不断缩小的过程中,空隙渐渐变小,虚线渐渐转成实线,化成一条致命的套索套向铁风旗的颈部。
10月22,包围圈以一处叫平的县城为中心继续缩小,包围圈变成了铁桶大阵,先后由十万大军组成了三层防线,严防方虎部冲击逃窜。此时,就算真是浅水清被困在内里,只怕也无力回天。另外还有十万追击大军还在如水般向着这个叫平的县城涌来,浅水清这个名字就象是一锅散发着芬芳香的狗,吸引来无数贪食的恶狼,誓要将其一举拿下,功成名就。
姜卓娄天德等人向霸业城发出信息,言称陛下收到讯息之时,便是铁风旗覆亡之。
二十万大军对铁风旗实行全面包抄围堵,铁风旗注定翅难飞。
当夜。
寒风关外15里处,一支军队在秘密行军。
“快,快,快!”碧空晴在马上奋力催促着战士们加紧前行,声音急促却不大声。
在经过多昼伏夜行的拼命赶路后,铁血镇终于快要到达寒风关的后方。在离寒风关只有区区十三里地的地方,那里有一片滩涂,叫浅水湾。铁血镇将在这里隐藏一夜,然后于明凌晨配合暴风军团发动对寒风关的全面进攻。
“再有二里地就可以到达浅水湾了。”碧空晴对浅水清说:“恭喜浅督,计划到目前为止,一切进展顺利。”
“是啊。”浅水清也长长吁了一口气:“这些日子,大家的辛苦都没白费。”
苏云笑道:“浅水湾?这个名字不错,正好和浅督的名字相配。”
众人都呵呵笑了起来。
反到是水中棠,眼中出无限渴望:“明天…明天就可以为父亲报仇了。”
浅水清笑道:“好啊,到时候我会吩咐将士们,把孤正帆的人头亲手留给你去砍掉的。”
“多谢!”水中棠诚挚道,又补充了一句:“不是谢你把他的人头留给我,而是谢你将带领大家打出一场辉煌的胜仗。”
浅水清拍拍他的肩膀:“这话,等拿下寒风关之后再说吧。”
水中棠马上道:“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一路风顺,咱们最艰难最担心的事情都没有发生,敌人的一切应变都在咱们的意料之中,接下来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我不认为还会有什么变化。”
这话,他说得到是没错。斥候不仅送回了路线图和寒风关大致兵力分布图,同时也送来了关于寒风关的守备状况。
甭正帆的确曾加强过寒风关后方的防御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孤正帆已经重新开通商路,打开了寒风关,允许商人进入,后门防御士兵也开始陆续撤去,防御一比一松懈。而在八十里外的止风,灭风两城,当地的城守甚至还派出了一支骑兵部队前往惊虹中部追击方虎,可见他们的引敌上钩政策已经完全成功。
战事进行到这一步,的确可以说是一切顺利。
两个多月的充分准备,计划周详,几乎将每一种可能都考虑到,才会有此刻这即将到来的,看上去轻松无比的夺关大战。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雄关,将会很快落入天风军的手中,浅水清想到这,也会觉得惬意无比。只要拿下了寒风关,那么就等于是拿下了惊虹人的半壁山河,他对苍野望的承诺也基本可算是实现了。
或许唯一的忧虑,就是对方虎一行的担心吧。
一个时辰后,铁血镇下两旗士兵不仅已经到达浅水湾,且连一应的准备和警戒工作均已准备停当。
浅水清在第一时间召集众将,准备探讨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象这样的军事探讨,反复研究,几乎是每天都要有的。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已经摸到了孤正帆的股。”
所有人都呵呵笑了起来。
“咱们混入寒风关的士兵已经送来了消息,虽然关内的具体兵力分布图无法送出,但是通过口信,我们已经对里面的大致分布有了些了解。目前孤正帆对关内的盘查还是比较紧的,这个人看上去很骄傲,但显然的确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少他并不轻敌大意。不过根据我们的判断,他对后方没有伏兵一事,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怀疑。所以,我们的突袭计划基本可告无忧。”
“另外,方虎那边,我们得到的最新消锨惊虹人已经聚集了二十万大军试图围剿铁风旗,并发出了一万花红悬赏我…是一万两黄金,啧啧,他们真看得起我。”
苏云马上接口:“如果是我,我会调集三十万大军围剿浅督,并悬赏十万两黄金,再附送一百个**。”
浅水清淡淡道:“我真后悔没把风娘子带过来,听说她训夫有方?”
大家一起哄笑,苏云急得面红耳赤。
“好吧,看来方虎干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里守上一夜,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就是咱们建功立业的时候了,对此,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所有将领同声大喝。
浅水清挥挥手:“嘿嘿,声音小一点,咱们就在孤正帆的眼皮子底下呢。”
大家继续笑。
浅水清面色一整道:“根据斥候队送回来的信息,离寒风关八十里外,有两座大城,分别是止风城和灭风城,呵呵,听听这名字,就是针对我们的。”大家再笑。浅水清继续道:“这两座城里拥有三万正规军和少量非正规部队,平时负责东线一带的治安,战时则负责支援寒风关,一旦寒风关战事吃紧,他们可以在两天内马上拉出一支五万人的部队支援。如果我们从后方进攻寒风关,那么最多两天,这两城就会得到消息,然后派兵支援。若是在那个时候没能拿下寒风关,我们铁血镇就会和寒风关一样,遭受腹背受敌的命运,到那时,谁先撑不住,谁就先完蛋。而根据各方情况来看,首先撑不住的,只能是我们。尽管他们已经派出一支部队去追击方虎,但是我估计,他们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马上调集一支人数不少于三万人的部队。”
碧空晴道:“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在两天内拿下寒风关。但考虑寒风关地方比当初京远城和南北二关加起来都要大,象这样一处地方,想在两天之内完全占据,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寒风关不仅拥有坚厚城墙,还拥有用于巷战的内部设施,此战一旦开打,没个三五天都难拿下,所以大家还是不要高兴得太早。”
水中棠道:“我们可以在后方设立一些障碍。比如先建立一个交通管制,玩个障眼法,就说寒风关目前止出入,八十里以内全部为区,以此拖延对方得到消息的时间。”
浅水清赞赏道:“是个好主意,孤正帆不管制了,我们接着帮他管制,这样至少能拖延一天时间,还有毁坏交通,破坏道路,使其一路难行,还得留下一支预备队用于阻击敌人。”
碧空晴道:“大战一旦开始,最多只要三天,寒风关的防御力量将会大大减弱,到时候就算敌援军已至,也已无奈我何了。”
水中棠说:“我看担负后方阻敌任务的就由我灵风旗山字营来负责吧。他们和铁狮营一样,主要以重装甲士为主,是最适合这个任务的,与惊虹人过几次手,对他们也比较了解。”
浅水清一笑:“好。诸位,咱们既然已经来到了这块土地上,那就势必是不能空手而回的了。当阴谋已经走到极至时,唯一能够成为我们的后援力量的,就是我们的勇气与血。我相信,此战,我军必胜!”
“愿与浅督同生死,与铁血镇共存亡!”所有将领同声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