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李自成 >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目录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杜勋的几个奴仆和长随、答应等太监,牵着马立在西郊离城约三里远的一个高坡上已经等候多时了。因为他们不知杜勋是否仍由彰义门缒城出来,或者改变主意,出宫后就近由成门缒城出来,所以他们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可以兼顾两个城楼。那时西郊居民稀少,多是旷地,丘岭起伏,要选择一个可以望见从成门到彰义门一带的高并不困难。他们在一个高上,从午时三刻就等候杜勋缒城回来,愈等愈觉焦急,愈觉害怕,以为杜勋进宫去凶多吉少,已经被皇上杀了。直到了申时,才望见有人从成门附近缒出城来,许多人站在城头上送行。在高上等候的人们突然大喜,纷纷奔下土丘,向城边跑去接,同时大声叫道:

  “监军老爷!监军老爷!…”

  杜勋同他的奴仆和随从太监们在离城一里远的地方相会,被众人包围起来,向他纷纷地问长问短。杜勋说:

  “我现在饿得很,许多话以后再谈!”但是对自己能平安归来感到庆幸,一面说以后再谈,一面忍不住说道:“多承宗主王老爷亲自带领进宫,在乾清门叩见皇上,他在旁见机行事,尽心照料,才使我逢凶化吉,平安回来。东主曹老爷命人在城楼上准备了酒肴,可是我没敢在城头多停,只喝了一杯酒就缒出城来。如今饿得肚子咕噜噜叫。”

  杜勋的手下人告诉他说在会城门的临时公馆早已备好了一桌酒席,请他先回公馆休息用膳,然后去钓鱼台向新主子禀奏进宫经过。杜勋说道:

  “胡说!本监钦奉新皇爷圣谕,进宫去劝崇祯皇爷让位,皇命在身,怎能先回自己的公馆休息!走,先到钓鱼台行宫去面奏新君,再回会城门休息用餐不迟!”

  杜勋的手下人听了他说出的堂皇道理,不敢再说二话,纷纷随他上马。就在这时候,他们望见东南方四五里外的彰义门城头的城垛间挤了守城的人,有的人在俯首与城外说话。城下的情况看不清楚,但知道城门外必是站立着许多李王的人马,正在呼喊打开城门。总之城上和城下已经不再对峙,惊人的事情就要发生了。杜勋想道,昨晚和今早晨在钓鱼台听到要先破彰义门的传闻,马上就要证实了。

  因为知道大顺军即将由彰义门进城,杜勋认为自己必须赶在大顺军进入外城之前向李自成禀报他进宫劝说崇祯让位经过才有意思,所以在马上加了一鞭,沿一条捷径向钓鱼台方向驰去。

  他先到钓鱼台行宫,在宫门内值房中先见了李双喜,要求叩见大顺皇爷。李双喜的事情很忙,唤一传宣官进去片刻,出来说圣上正在同牛丞相议事,牛丞相叫他去见军师将详情禀报,随后由军师进宫转奏。杜勋原以为李自成对崇祯肯不肯禅让江山的大事十分重视,必会立刻召见他面奏一切;他虽然没有将事办成,但他毕竞是冒死入宫劝说,几乎被斩,他的一片忠心必会受新主的温语褒奖。此刻他恭恭敬敬地站起来听传宣官传达了牛丞相的吩咐以后,心头不觉一寒,只好赶快去晋见军师。

  到了军师府,中军官进去片刻,杜勋立刻被带去内院的花厅中。宋献策同刘宗、李岩正在围着一张八仙桌商议事情。桌上摊着一张木版印的京师地图,几乎有半张桌面大,这种地图在当时京师的坊间买到不难,但这是大顺军从西安带来的。宋献策的面前如何能摊着这样的地图,却使杜勋不能不感到吃惊。杜勋因刘宗和宋献策在新朝地位崇高,刘宗被永昌皇帝封为汝侯,所以一进来就赶快跪下叩头。刘宗微微一笑,没有做声。宋献策放下来笔,欠身拱手,笑着说:

  “请坐下说话,不必多礼。”

  等杜勋在离八仙桌几尺远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后,他随即问道:“你见到崇祯了么?”

  杜勋起立回答:“回军师大人,鄙人已经见到崇祯了。”

  “他肯让出江山么?”

  “他还指望吴三桂赶来救驾,不肯让位。”

  刘宗用鼻孔冷笑一声,说:“哼,白做梦!他派的两个人送手诏给吴三桂,催吴三桂火速来京,在通州境内给我军抓到了,哼!不管他崇祯肯不肯让出江山,我们按时进北京!你进城的时候,我就对圣上说:目前大事已定,差杜勋去劝崇祯让江山么,其实是六指儿抓,多一道子!崇祯没杀你,你带着脑袋回来就好,赶快歇息去吧。”

  杜勋原以为他冒死进城去劝崇祯让江山,不管成不成,必会受到大顺皇爷和大臣们的赏识,没料到既不能进行宫向新主面奏,也不能得到位居大顺朝文武群臣之首的刘宗温语褒奖,他的心头猛然凉了。他不肯死心,还想多谈一点他面劝崇祯的经过,但是恰在这时,有军师府的一位中军副将匆匆进来,禀报彰义门和西便门相继大开,大顺军步骑兵整队入城,两座城门内的居民夹道。刘宗、宋献策和李岩从椅子上一跃而起。刘宗快活地大声说道:

  “军师!你算得真准,果然是十八申时进入外城!”

  李岩对于明朝历代宦官之祸深为痛恨,李自成北伐檄文中那两句“宦官皆-糠犬豚,而借其耳目”就是李岩建议加进去的。看着杜勋进来向刘宗和宋献策叩头行礼,以及坐下说话,李岩一直稳坐在一把太师椅上,穆然不动,直到这时,他才开口说话:

  “杜监军,我们马上要进行宫去向圣上祝贺大军进入外城,接着还要在御前商议许多大事。你很辛苦,请回去休息吧,等军师大人有了闭工夫,再约你来一趟,听你详谈入宫向崇祯劝说经过。今天,不必多谈了。”

  杜勋看一眼刘宗和宋献策对他的淡漠神情,不敢再留,赶快向刘宗和军师们深深一揖,匆匆退出。杜勋心情郁郁地走出军师府大门,立刻有他的随从太监们了上来,有人悄悄问他:

  “监军老爷,提营刘将军和军师对您说了什么话?”

  杜勋强装高兴,说道:“那还用问?他们很说了些称赞的话。军师本来要留我详细谈谈,因皇上宣他们立刻进行宫议事,我只好赶快告辞。”

  杜勋的一个亲信太监说:“老爷,看来您在新朝中要做司礼监掌印太监已经十拿九稳了!”

  宋献策对刘宗笑着说:“捷轩,我们该进宫去向圣上贺喜了。”他看一眼手中的一张纸,接着说:“我们正好商议已毕。你的提营首总将军府还按原来商定的,驻在田皇亲宅。那里有两三百间房屋,比较宽绰,倘若不够用,同一条胡同中还有几处达官宅第,可以征用。至于大军入城后各营分驻何处,刚才都已商定,我马上命军师府中文书房缮写多份,给行宫一份,首总将军府一份,各营主将各一份,不会耽误。”

  宋献策的话刚说完,军师府的中军陪着行宫中的宣诏官来到院中。那宣诏官是录用的秦王府的旧人,年纪很轻,仪表堂堂,到了院中的太湖石假山前边止步,面南而立,声音洪亮地说道:

  “有旨!”

  宋献策、刘宗和李岩赶快从书房走出,来到宣诏官的面前。宋献策和李岩是读书人出身,好像是出于本能,立刻跪下,俯首听旨。刘宗由于官位最高,站在他们中间稍前半步。他是李自成起义后的生死伙伴,虽然忠心拥戴闯王称帝,但随时跪下听旨却一时尚不习惯。他抱拳躬身,恭敬肃立,忘记应该跪下。大顺朝的朝廷制度草创,各种仪注不严,平上朝时没有御史纠仪,李自成对那些与他同生死共患难、一起打天下的高级将领原是视若兄弟,目前在君臣礼仪上并不强求,所以此刻宣诏官并不提醒刘宗跪下,声音琅琅地说道:

  “圣上口谕:北京外城已破,大军分路入城,务须军纪严明,秋毫勿犯,使四民安堵如常,方好使内城不攻自破,开门降。特谕刘宗立即差得力将领去外城内巡视,不可有误。遇有扰百姓的,就地袅首示众!”

  “遵旨!”刘宗声音洪亮地回答。

  宣诏官又琅琅说道:“圣上口谕,首总将军刘宗、军师宋献策。副军师李岩,即去行宫,同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一起在御前商议军国要务!”

  “遵旨!”刘、宋、李齐声回答,俯地叩头。

  宣诏官传完皇上口谕,转身就走。军师府的中军副将将宣沼官送出大门,立刻准备正副军师大人的进宫事宜。

  刘宗先回提营首总将军驻地,派遣执法将领,手执令旗、令箭,率领三百骑兵,匆匆出发,从彰义门进入外城,各处巡逻,严申纪律,止有抢掠之事。然后他率领从人,骑马奔往钓鱼台行宫。

  宋献策和李岩因为外城已破,本来要进宫去向皇上叩贺大捷,现在听了宣诏官传皇上口谕,要他们速去参加御前会议,不敢怠慢,略整衣冠,就要动身。宋献策将刚才议就的大军入内城后各营分驻地区清单交给一个仆人,叫他送到文书房缮清二十份。仆人出去后,宋献策趁身边没有别人,小声向李岩嘱咐道:

  “林泉,你我多年知心,互相敬重,无话不谈。今北京外城已破,破内城只是指顾间事。多年苦战,正为今胜利。如今不仅主上十分高兴,朝文武和全军将士莫不欣鼓舞,你对目前的军国大事常不乏真知灼见,令我佩服。但是林泉,目前我大军已进北京外城,明天明时必破内城,所以主上与朝文武一片喜悦,三军腾,这是理所当然。在西安出师之前,文臣中你我二人,武将中田玉峰,都主张持重,以巩固中原和与民图治为当务之急,占领山西与山东后暂缓向北京进兵,方是万全之策。然而皇上与捷轩锐意东征,而新近从龙之臣都巴不得早破北京,覆灭明朝,都打顺风旗,在朝廷上下几乎全是赞同北伐幽燕之声。皇上对我们的意见颇不愿听,虽不明说,心中认为我们的建议是书生之见,阻挠大计。田玉峰随皇上起义很早,可以说是生死之,听说玉峰被召进宫中,当面受了责备,详情不悉,却看到玉峰不再说话了。启东明白皇上同捷轩主张北伐之计已定,大概也知道玉峰在宫中受皇上责备之事,也不再言语了。我一看情况不对,赶快劝你不要再说话了。当时的情状,你还记得么?”

  李岩轻轻点头:“弟当然记得。可是目前虽然我大军已来到北京,外城已破,破内城只是指顾间事,但是我们建议缓进之策,未必即非。”

  宋献策说:“林泉!你我二人空怀杞人之忧,主张先巩固已占领之数省,设官理民,抚辑亡,恢复农桑。百姓苦于战已十余年,成有喁喁望治之心。我朝新建,当前急务:使百姓得享复苏之乐,为国家建立稳固之基。仁兄在起义后奔往伏牛山得胜寨途中给主上写的那封书信①,陈说方略,颇有远见卓识。当时主上初入河南,尚在艰难之中,所以不仅弟与启东对那封书信捧诵再三,主上亦赞不绝口。然而林泉兄,皇上在西安建国以后的形势不可与往日相比,除各种形势不同之外,还有我们同皇上君臣之名分已定,有些事可谏则谏,不可谏则止。自古在朝廷上謇謇谔谔之士,虽然怀着无限忠心,难免不多言获罪,身蒙不测之祸。你我虽都是读书人,都留意经济之学。然而你我所不同者,我是多年寄食江湖,隐于星象卜筮之间,而仁兄出身于宦门公子,读书好学,早登乡榜②,身无纨-之习,怀济世之心,被迫起义,实非得已;起义后,身在军中,犹不忘功成之后,急勇退,归隐山林。此是足下比世俗高洁之处,然亦是足下不能与世俗和光同尘③的弱点。今晚皇上正是大业将成、志得意时候,在群臣一片颂扬声中,兄千万说话小心。”

  ①书信--李信给闯王的这封书信在小说中十分重要,请参看本书第二卷第四十一章。

  ②登乡榜--举人考试叫做乡试,登乡榜即是中举。

  ③和光同尘--意思是同世俗打成一片,保持一致,不要独立不群。典出《老于》中的名言:“和其光,同其尘。”

  李岩心中感谢宋献策的关照,轻轻叹一口气,说道:

  “身为大顺之臣,岂能不忠于大顺之事。皇上率二十万之众渡河北伐,中途又散分兵力,来北京只有六万之众,可谓孤军深入。倘有挫折,不堪设想。所以虽然弟看见破北京已成定局,至今巨只待进入皇城而已,然而弟忠心为国,不能不心怀殷忧,这道理足下完全知道。比如下棋,往往看似胜棋,不小心一着失误,全盘皆输。人间事,胜与败,福与祸,喜与忧,好比之理,相克相生,正如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弟自束发受书,略知忠臣立身事君之道,往往心所忧患,不忍不言。”

  宋献策担心李岩几年来在闯王军中仍不书生本,有些意见已经使李自成心中不快,如不小心,后可能招不测之祸。而且他纵观青史,深知历代开国帝王,方其创业之初,艰难困苦备尝,惟恐大业不成,故能谦躬下士,虚怀纳谏,一到大业告成,便讲究帝王尊严,同臣下只讲君臣之别,君为臣纲,不再讲患难之与袍泽之亲,很少人能够再虚怀若谷,从谏如,反而猜疑多端,甚至诛戮功臣,也是常事。故自古君臣之间,容易共艰难,不容易共富贵。但是像这样心腹之言,他对李岩这样的好朋友也不能明言。此刻他听了李岩的话以后,深有同感,轻轻点点头,说道:

  “林泉,你对国事怀着殷忧,这心情我很明白。其实我皇上率孤军远征幽燕,到处兵力空虚,民心未服,城乡凋敝,地方不靖,可以说在胜利之下,危机四伏。辽东强虏①只有长城之隔,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但今晚在皇上面前,你必须说话谨慎。纵然是有利于国的意见,今晚不该说的也不要说,以免…噢,快进宫吧,迟了不好!”①强虏--指洲人。明朝自万历末年开始,因汉两民族矛盾尖锐,汉族称洲人为东虏、建虏(建是建州卫),有时简称为虏。又因洲人属于鞑子系统,也被汉人称为鞑子。

  忽然从钓鱼台一带响起了鞭炮声。随即从西直门外到成门外,又往南到彰义门外,许多有大顺军驻扎的地方相继响起了鞭炮声。这是因为北京的外城不攻自破,包围在北京西郊的攻城部队自动地燃放鞭炮庆祝,又因为西郊只有零星的较小的杂货铺,临时叫开小铺,买不到更多的鞭炮,所以鞭炮声参差不齐,响得不长。

  宋献策和李岩率领从人,骑马来到钓鱼台,将从人留在行宫的大门外边,他们二人进了宫门。到了第三进院,即行宫正殿院内,遇到刘宗刚刚进来。这时,牛金星正率领丞相府、六政府、文谕院等中央各衙门的六品以上文臣们向皇上祝贺北京外城守城军民开门降,从正殿大厅传出山呼万岁之声。刘宗、宋献策和李岩站在南路一边,等候一百多位文臣很有秩序地鱼贯退出之后,才恭敬地进入正殿。

  李自成坐在临时设的宝座上,在群臣朝贺捷报之后,他心喜悦,独将丞相留下,商量明进城大事。当刘宗等进殿时,他免了他们行礼,吩咐他们坐下,说道:

  “果然如献策所卜,如有微雨,十八破外城,十九黎明破内城。”

  李自成忍不住放声大笑,接着又说:“自孤起义以来,至今已十六年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血成河,果有今!”

  牛金星说道:“朱元璋于至正①十二年起义,初为郭子兴亲兵,经十五年而身登九五②,建立大明。我皇上自起义至去年进入西安,建立大顺,也是十五年,只欠举行登极大典耳。英雄提三尺剑定天下,何其相似?敢言皇上功业彪炳,必将远迈洪武!”

  ①至正--元顺帝年号,

  ②九五--皇帝之位。《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后人因此以“九五”代指君位。

  李自成谦逊地说:“孤出身农家,幼为牧童,长为驿卒,无德无能,得有今,全靠你们众文武之力。孤现在找你们前来,不为别事,只商量明如何进城,进了紫城中住在什么宫中。我们议定之后,即可传谕下去,赶快分头准备。捷轩,你是提营首总将军,位居百官之首,对明如何进城的事,有何安排?”

  刘宗说:“陛下,臣已告诉补之,明破了内城,他必须亲自率领一千将士,尽快进入紫城中清宫。先派兵把守紫城四门,严出入,不许宫女和太监们逃散,严抢劫宫中财物,严火灾,更不许太监中有人暗藏兵器。各处宫殿,角角落落,仔细清查。李过的全营五千人马以后就分驻皇城四面,负拱卫皇城重任。如有失误,惟他是问。”

  李自成问道:“李强和双喜的三千御营亲军驻扎何处?”

  “御营来军驻扎在皇城以内。皇城各门由御营亲军把守。在李过率领一千人马清宫时,御营亲军除双喜率领五百将士扈驾之外,都由李强率领,紧随在李过部队的后边进城,分驻皇城以内。以后吴汝义和双喜所率领的五百亲军驻扎紫城内,担负警跸重任。为着使吴汝义熟悉紫城中情况,我命他率领少数将士随补之一起清宫。我想到的事儿就是这些,至于皇上明由何处进城,居住何处宫殿,这是宰相和军师们的事,请陛下问问他们。”

  李自成含笑点头,眼睛转向牛金星和正副军师,尤其是将眼睛望着金星,含笑问道:

  “你位居宰相,如何决定?”

  牛金星在几天前的进军途中已经同宋献策谈及此事,略闻献策之意,他也同意,但他不愿抢先说出。自去年十月间进入西安之后,由于他居于“总百揆”的宰相地位,每忙于协助李自成进行建国创业的各种工作,中间还挤时间亲自到华州主持过一次全省的科举考试,为新朝选拔人才。从这时起,他明白自己是开国宰相已成定局,他也力求保有宰相禄位,因此他决定了三种处人处事态度:第一,凡皇上不同意的事,纵然他认为十分不妥,也不同皇上争执,更莫说犯颜直谏。第二,他竭力尊重宋献策的军师地位,凡属于军师职掌的事他决不多言,力求与宋献策和衷共济。第三,他虽然参加了李自成起义,一向重视经济之学,反对八股取士之制,但是说到究竟,他自幼诵读孔孟之书,受儒家思想涵养很深,所以他认为自己身为开国宰相,不要对一般事情多言,而为相之道,主要是如古人所说的“调和鼎鼐”“燮理”①。现在听了皇上询问,他恭敬地说道:

  ①调和鼎鼐、燮理--这两句古代成语都是歌颂宰相的,意思是做宰相的应该在朝廷上调和各种矛盾,好像在大鼎中调和五味。燮理也是调和。

  “五行之理,臣虽然也有涉猎,但不如献策。请陛下垂问军师。”

  李自成转向宋献策:“献策,昨在昌平州,你说待到北京城下时,这些事,你要向孤奏明你的意见。现在,你快说吧。”

  宋献策说道:“陛下,倘若如微臣所卜,明五更破了内城,臣认为应于卯时二刻从钓鱼台鸣炮启驾,巴时三刻进紫城,午未之间在宫中受随驾来京的百官朝贺。”

  李自成问:“听说从钓鱼台进成门,有一条笔直的东西大街可到皇城。我们骑马进皇城,需要两个时辰①么?”

  ①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是的,陛下。圣驾进北京,与进西安时情况不同。圣驾如今虽未举行登极大典,实际已经是大顺朝开国皇帝,必须沿路警跸,仪仗前导,群臣扈从,缓辔徐行。而且,圣驾不是走成门进城,而是从德胜门进城,再由德胜门向南…”

  李自成觉得奇怪:“为什么放着近路不走,要绕道走德胜门进城?”

  宋献策说:“德胜门在北京城的乾方①,乾为人君之象。陛下,北京为明之京师,得北京即得天下,故陛下从乾方入城,方是大吉。《易经》②上说得明白,启东与林泉必都记得。”他望一望牛金星和李岩,随即背道:“‘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尤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系孔圣人之言,著于《易经》之《彖辞》,皆言人君初得天下之事。所以微臣敬谨建议,请陛下不必走成门近路,以绕道走德胜门入城为宜。”

  ①乾方--按《易经》和五行学说,西北是乾方。

  ②易经--来献策在下边引述的话,见于《易经》乾卦的《彖辞》(彖,音tuàn)。《彖辞》是“十翼”之一,解释卦理的部分。

  李自成虽然对宋献策的这些话半懂不懂,但是这些话既然是出自《易经》,又出自孔圣人之手,他就信之不疑,频频点头,转望牛金星,以含笑的眼色相问:

  “你以为如何?”

  牛金星和李岩都中过举人。他们自幼先读《四书》,后读《五经》。《四书》要学童背得烂,连朱熹的注语也背;《五经》一部分也得背。宋献策所引用的《彖辞》中的话,他们在少年时都曾背诵过。看见皇上以含笑的眼色相询,牛金星赶快说道:

  “军师所言极是,请皇上即决定从德胜门进城。”

  李自成又望着军师问道:“从德胜门进城之后,从何处进皇城最为近便?”

  宋献策说;“圣驾进德胜门后,先向西走不远,转上一条南北大街,正对成门是西四牌楼。过了西四牌楼,顺大街继续往南走,到了财坊北口,过了西单牌楼,便是西长安街,走完西长安街以后便到皇城的长安右门或称西长安门,共有三阙,所以俗称三座门①。”

  ①三座门--东西三座门和相连的皇城城墙,在民国年间陆续拆除。

  李自成截住问道:“从这里进皇城?”

  “不,还得绕道。”

  “八卦方位不利?”

  “不是为的八卦方位不利。西三座门是皇城的一座偏门,皇城六门①之一。皇上应由皇城的正门进去,南门才是正门。圣驾到了西三座门前边不远,从公生右门②向南,过武功牌楼到了棋盘街③,便到了大明门,才是皇城南门。大明门有三阙,中门是御道,平时不开。此时中门大开,圣驾乘马走御道进入皇城,扈驾之文武百官及御营亲军均在下马碑④前下马,牵着马分从左右门进去。再过千步廊⑤,就到承天门了。”

  ①皇城六门--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北安门俗呼厚载门。

  ②公生右门--明代六部等中央各衙门集中在东西长安门外以南,在千步廊东西皇城之外。明正德时为便于百官入朝,建筑公生左门与公生右门,民国初年拆除。

  ③棋盘街--在正门和大明门之间,民国初年拆除。

  ④下马碑--棋盘街石栏杆外东西各一,上镌:“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⑤千步廊--在大明门内,各一百一十间,东西相对,民国年间拆除。

  宋献策对京师地理如此清楚,对皇上进入德胜门后如何再进皇城的道路,如此了若指掌,成竹在,句句合理,大家听了无不佩服。刘宗忘记是在皇上面前,在宋献策的肩膀上狠拍一掌,说道:

  “你宋矮子果然不凡!”

  李自成接着说:“献策真是难得的好军师!你如何想得这样周到?”

  宋献策向李自成说:“微臣出身蓬荜,混迹江湖,不遇明主,必将与草木同朽。谬蒙陛下知遇之恩,忝备军师之任,遇事谨慎,惟恐陨越。明皇上进入北京,是我朝开国时一件大事,做军师的自然要细心筹划,力求万全。今晚在御前议定之后,连夜传谕准备,不敢迟误。”

  李自成面带春风,先表示称赞地点点头,又笑着说:

  “孤于崇祯十四年春天进洛,十五年冬天进襄,去年十月进西安,都没有这么多的讲究,进去也就进去啦,还不是照样胜利?如今连进城门也要讲五行八卦,讲究趋吉避凶的事情越来越多啦。”

  宋献策说:“从前陛下进洛,进襄,进西安,均在戎马倥偬之际,且在尚未建国改元之时。今陛下已经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只欠举行登极大典耳。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此所谓今非昔比。”

  李自成又称赞说:“倘若召集文武大臣在御前商议明应从何处入城,群臣必将主张就近从成门,不然从彰义门进外城,再从宣武门进内城,也较德胜门为近。军师按照八卦的道理,建议孤从德胜门进城,真是人所不及!”

  牛金星说:“军师建议陛下从德胜门入城,出臣意料之外。经他一说,臣始恍然而悟。臣自少年读《易》,也较留心《易》理,然不逮献策远甚。献策可谓真正于《易》理!如皇上应从大明门进皇城,不从偏门进皇城,这道理众文臣都会想到,惟皇上应绕道从德胜门入城,实难想到!”

  李自成问道:“从成门进城,有何不好?”

  宋献策回答:“成门在北京城的兑方。兑为西方之卦。西方主秋,谷物成,所以城门名曰成,取秋收丰足之义。此卦虽有秋收之美义,但与震卦①相反,不再有生成繁茂之象。所以《易-说卦》言兑为毁折,盖言秋天禾稼枯槁,继之毁折,乃自然之理。因兑卦与坤卦相邻,所以《说卦》又云:兑的涵义‘为少女,为妾,为羊’,都是柔顺之义。因此,陛下绝不能就近从成门进城。”

  ①震卦--代表东方,也代表万物出生。北京的朝阳门属于震方。

  李自成出于好奇心理,又问道:“从宣武门进城,有何不好?”

  宋献策赶快回答:“宣武在坤方。《易经》上说,乾为天,坤为地;乾为父,坤为母;乾为男,坤为女。又说,‘乾刚坤柔’,‘乾,健也;坤,顺也’。宣武门在元朝名顺承门,至今北京人沿习不改。为什么叫顺承门?《易经》上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顺承门的出处就在这‘乃顺承天’四个字上。紫城中有一座承乾宫,为皇贵妃所居,其地位仅次于坤宁宫。乾为天,为君,故承乾就是承天。陛下已是大顺皇帝,当然只能走乾方入城,不能走坤方入城。”

  “有道理,有道理,确有道理!”

  李自成认为宋献策今所谈的话都是他闻所未闻,他忽觉又一次恍然大悟。而他对于应该从乾方进北京城的说法,不惟此刻没有一点异议,甚至在一个月后,他亲自率领的六万东征军在山海卫石河西岸惨败,仅剩下七千残余骑兵,从永平两夜驰回北京,人马疲惫不堪之际,他也不赶快从就近的朝阳门进城,偏要绕道从德胜门进城①。

  ①德胜门进城--李自成为什么两次绕道从德胜门进北京城(指内城)以及为什么居住武英殿,各有关书籍从未作过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流行的意识形态问题,也就是秦汉以关于五行八卦的迷信。

  议定了明圣驾从德胜门进城的大事之后,李自成看见刘宗、牛金星和宋献策都是笑容面,惟独李岩虽然也有笑容,但好像在想着别的心思,使他不能不稍感奇怪。他向刘宗和牛金星说道:

  “为着明早就破内城,捷轩要部署各营人马如何进城的事,启东要同六政府等大臣们讨论许多事儿,你们都退下去吧。献策跟林泉也下去,晚膳后再进宫来,商量别的事儿。”

  等大家叩过头退出时候,李自成特别唤住宋献策和李岩,嘱咐他们:

  “昨在昌平州时候,大臣中有人建议孤进紫城后住在乾清宫,有人建议住在文华殿。你们精通五行,孤到底住在什么宫殿为吉利,晚膳后在御前商定。”

  宋献策和李岩虽然出身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学不相同,处世的态度也不相同,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而且在起义前已经是莫逆之,原是他们在不同之外有更重要的共同之处。他们都博览诸子百家,都抱有经邦济世之志,都痛愤明朝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这样就使他们沿着各自的道路,都到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中。近几天来,全军上下,朝文武,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难得他们两个人保持着清醒头脑,担心李自成会功败垂成,一受挫便有不可收拾之危。从行宫中回来以后,趁着晚膳尚未备好,正副军师站在一起,望着院中假山翠竹,趁着左右无人,宋献策向李岩小声问道:

  “林泉,刚才在行宫御前会议,讨论明人城的事,兄似乎另有心思,不肯多言,皇上也觉察出来。兄当时在想着何事?”

  李岩微微一笑,说道:“弟忽然想起来两句唐诗,在心中琢磨。”

  “什么唐诗?”

  李岩不肯马上说出,在宋献策的面前来回踱了几步,终于忍不住再对好友沉默,便站在献策面前,按照当时读书人的习惯,用讲究抑扬顿挫的小声背诵出七言二句: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献策虽然不善做诗,但也读过许多唐宋人的好诗,记得这是李商隐的七绝《贾生》一诗中的名句,明白李岩的意思,轻轻点头,微微一笑,说道:

  “君臣之间不同于朋友之间,召见时说话不可不多加谨慎,见机讽谏,适可而止。”

  李岩的心思沉重,不便再往深处谈,便继续踱着方步。宋献策明白李岩借用李商隐的两句诗,不仅是对皇上,也是对他宋献策的婉转讽刺。他想了想,又接着说道:

  “当然,你我蒙皇上知遇之恩,忝居正副军师之位,有些军国大事,所见者深,该说的话还是要说的。”

  随即,为着晚膳后皇上召见的事,他们又密谈一阵。

  晚膳后不久,宋献策和李岩不曾休息就奉召进宫了。他们在李自成面前叩了头,坐下以后,李自成因为看出来李岩在晚膳前的御前会议上似有什么心思,不像牛金星对决定从德胜门进城之事那样振奋,所以先不问宋献策,亲切地呼着李岩的字儿问道:

  “林泉,明就要进北京内城,你认为孤应居何处宫殿为宜?”

  李岩恭敬地回答说:“关于陛下进北京应驻跸何宫,臣曾与宋军师私下议论过,宋军师的主张臣颇佩服,他的意见是陛下驻跸武英殿最好不过。”

  李自成立刻转向军师:“武英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能住乾清宫?”

  宋献策回答:“在昌平州御前会议时,有人建议皇上按照历朝旧制,居住乾清宫…”

  李自成截住说:“是的,你说过,按照《易经》,乾为天,乾为,乾为君,乾刚坤柔,这是不易之理。为什么你同林泉又建议孤居住武英殿?武英殿在什么地方?”

  宋献策笑着说:“陛下所言,诚然是《易经》的不易之理。然而《周易-说卦》①又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惟变所适。臣窃以为陛下不可居住乾清宫之故有二:第一条,以臣看来,崇祯秉刚强,不同于历代庸懦亡国之君。当内城破时,他必会自尽,身殉社稷。在何处自尽?他会在乾清宫自缢,在乾清官服毒,在乾清宫举火自焚。不管他在乾清宫如何身殉社稷,陛下是不能进乾清宫居住的。”

  ①《周易-说卦》--《说卦》是“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

  “第二条呢?”

  “第二条,以微臣愚见,崇祯纵然不死在乾清宫,然而乾清宫为崇侦居住与处理国事之处,今亡国,必为戾气①所积,不作大的拔除②,皇上万不可居。原来知道西华门内有武英殿这座宏伟宫殿,但详细情况也不清楚。自从过了宣府以后,臣见距北京近,便留心向进过武英殿的从龙诸文臣和新投降的监军太监询问,知道了武英殿规模很大,与文华殿规制相同,但多了三座金水桥,所以臣反复慎思,敢向陛下建议,以驻跸武英殿最为适宜。”

  ①戾气--迷信所谓不祥之气。凶煞之气。

  ②拔除--用迷信办法消除不样,如请僧道诵经、祭神,所谓作“法事”等。

  李自成沉默片刻,不能决定。在崇祯一朝,不但经常在文华殿召对臣工,而且从荒唐的明武宗以来,经过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独有崇祯一个皇帝勤于治事,喜欢读书,重新恢复了每年秋二季请文臣为皇上讲书的“祖制”称为“经筵”而地点就在文华殿。所以,在崇祯登极以来的十七年间,文华殿特别出名。李自成想了想,向宋献策问道:

  “有人建议孤居住文华殿,你以为如何?”

  宋献策在心中说道:“果不出我们所料!”他恭敬地向皇上回奏,说他已经同李岩研究过文华殿是否适宜,李岩有很好的意见,可以由李岩向皇上面奏。李自成随即将眼光转向李岩。李岩奏道:

  “在昌平州御前会议时,有人建议,陛下如不居住乾清宫,便以居住文华殿为最适宜。文华殿规模宏伟,后有谨身殿,俗称为文华后殿。两殿与左右庑及其余厢房合为一个宫院,房屋足用,又周围有红墙围护,十分严密。而且他们又说,文华殿在皇极门之东,东华门之内。陛下驻跸文华殿正符合古语‘紫气东来’之文谶。说…”

  李自成了一句:“还说,文华殿离内阁很近。”

  李岩接着奏道:“以臣看来,陛下进人紫城后,居住文华殿不如居住武英殿为宜。”

  “为什么?”

  “古人虽有一句‘紫气东来’的话,但不能作为陛下平定幽燕之谶。相传昔日老子…”

  “他也姓李。”

  李岩接着说:“相传昔日老子因道不行于中国,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关令尹喜①望见紫气自东西来,认为将有圣人来到。不久,果然老于来到了函谷关。陛下躬率义师,东征幽燕,所以‘紫气东来’一语不是陛下祥瑞之谶,只有献策所献‘十八孩儿兑上坐’之谶方为陛下受命之符②。”

  ①关令尹喜--守关吏名叫尹喜。

  ②受命之符--从西汉初年以来,一种迷信思想盛行,认为帝王坐天下必有各种祥瑞或谶记,称为“受命之符”

  李自成含笑点头:“对,对。你说下去,说下去!”

  李岩又接着说:“武英殿在皇极门之西,西华门之内,与文华殿遥遥相对,在紫城中居于兑方。陛下虽以北京为行在,不拟久留,但在北京紫城驻跸期间,也不应忘‘兑上坐’三字之谶。”

  李自成大为高兴,说道:“多亏你们提醒,孤决定住在武英殿!”

  李岩又说道:“臣等建议陛下驻跸武英殿,蒙陛下欣然同意,此实陛下从谏如之美德,为我国家之利,愚臣等不胜忭鼓舞之至!趁此机会,臣仍就此事有所进言,望陛下俯听一二。”

  “你说吧,不要顾虑。”

  “臣不如献策深明五行八卦之理,但往年为科举考试,对《易经》也曾反复读过,对八卦之理略知皮。文华殿在紫城中居于震方。《说卦》云:‘万物出于震。震,东方也。’震卦主东方,又为春天之卦,又主万物生长发育。总之是一片和悦景象…”

  “这与今的情况也颇相合。”

  “不然,陛下。”李岩停了停,望一眼皇上的神色,接着说道“臣请陛下恕罪,听臣冒昧直言。献策与臣,备位正副军师,参预帷幄,兢兢业业,不敢懈怠。故日常所虑者多,不能不常怀殷忧。许多文武大臣因见我皇上义旗东指,一路降,势如破竹,将唾手而克北京,取明朝江山如拾芥,不怪文武们颇生骄傲之气,认为江南可传檄而定,太平即在眼前,上下腾,如醉春风。臣与献策,只怕粗心大意,变生不测。如今尚不是-武修文时候,请陛下居住武英殿,除为了顺应‘兑上坐’之谶,也为了昭示群臣;得了北京,尚非天下太平之时。”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向两位军师问道:“孤登极之后,山不愿再有恶战,也打算偃武修文,使天下早享太平之福。难道吴三桂还敢螳臂当车,自寻灭亡不成?”

  宋献策说道:“臣亦愿吴三桂前来投降,但也要防备万一。”

  “吴三桂如不投降,就用兵征剿,不留肘腋之患。你们说是么?”

  李岩回答说:“吴三挂在山海卫驻军,虽为我朝肘腋之患,但是他前进不能,退无所据,实际不足为虑。臣等以为目前可虑者不是吴三桂,而是洲。我军初到北京,立脚未稳,万一东虏乘机人,而吴三桂与之勾结,必为大患,所以不能不小心防范。”

  李自成自从破了西安,恢复长安旧称,以长安为京城即所谓“定鼎长安”以来,在心态上起了很大变化。他陶醉于辉煌的军事胜利,除歌颂胜利的话以外,不愿听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降的文臣,多是在宦海中浮沉多年,自诩为达时务,认识“天命攸归”所以才投归新主,庆幸得为攀龙附凤之臣,赞襄真主创业。他们很容易看出新圣上最喜欢歌功颂德、夸耀武功,于是所有的新降文臣都按照新主子所好歌功颂德。纵然有人看到了一些问题,想贡献有利于开国创业的一得之见,一看皇上醉心于功业-赫,恶听直言,也就没有谁敢说实话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