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马上就有了
杨明看着时间差不多了,打发了陈宝庆,又楼的查遗补缺,然后去大华实验室的主楼等着。
差不多8点钟,就陆续见到心急的厂商代表,但多数是些小公司的。杨明安排他们在会议厅坐下,就由黎涣祥和公关部的一群人分别陪同,并且了解一些他们的需求。
大华实业发展到今天,虽然算不得国际大公司,但也是资产数十亿美元的规模了。有这样的厚身板,普通的外国公司也不好见欺,早到的小型公司多是准备做采购,或者做配套的。作为一种替代极广的新兴材料,碳纤维的市场可以说是无边无际,只在于成本和利润多少。如果一定要用某种材料做类比的话,碳纤维可以看作是未来的钢铁,它的特使得大部分钢铁所能实现的功能,都可以由碳纤维来替代,并且做的更好。
因此,外国公司一听说廉价的碳纤维材料,立刻就杀奔了过来,有想买成品的,也有想出售相关原料的,其中不免设备生产商和某些拥有独特技术的小公司,大华实验室的主楼大厅,很快就像是菜市场一样繁闹,至少有四五个人,着两三种语言,喊着:我全包了!
偏偏碳纤维的销售方式尚未确定,一群人只好陪笑,没一会的功夫,杨明先受不了了,端着茶出来透气,就见后门抽烟的黎涣祥。
两人相视一笑,杨明无奈的道:“款爷太多了。咱也受不起。”
“是产量太小了。”黎涣祥一口了半截烟,吐成烟圈,道:“王赟他们做的时候。我都看着呢,沥青纺丝比蚕丝纺丝还麻烦,那么先进的设备,一年才做几十吨的产能,太不容易了。别说是外国公司了,咱国内的企业都能包圆了。”
“价格太贵了,国人消费不起。”杨明笑了。
“我看不一定。别的不说,医疗方面总用的上,要能替代外国进口的石油器械。咱们自己都能把几十吨的碳纤维给吃了,我看苏董就有这个意思。”黎涣祥又是狠狠一口,把烟股在门边给熄灭了。
杨明诧异的看了他一眼,道:“供不应求是好事啊。你怎么愁容面的。”
“有钱赚不到。你能不急吗?实验室就是个烧钱的窟窿,眼瞅着能收支平衡了,一个项目策划书递上来,几百几千万就扔出去了。钱好花,能赚钱的项目就不多了…”
这个话题说起来就绵绵不尽了,杨明赶快给他打断了,笑道:“苏董就没指望大华实验室能收支平衡了。”
“他怎么想是他的事,咱们要是不想。窟窿越来越大,总有失血过多的时候。”黎涣祥说着笑了两声。道:“再说了,赚的越多的项目,经费也越多不是,你看海洋钻井研究所,深海钻井平台都要到第四代了吧,听说进度最快的项目组,都做出4000米以下的准备了,那还不是大华船业和油田部门支撑的?碳纤维研究所能有现在的进度,靠的是2000名的助手和实习生?你说王赟他的胆子怎么那么大?那是闫学灿给他拨的经费,lng船项目组的钱直接划过来,这次要是成了,lng项目组还有财大气的时候呢。”
大华实业的内部考核严格,趋于官僚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各级主管的权限也大为提高。像是lng船这样的项目,国内的研究所能分到项目,大华实验室也能分到项目,除了总公司确定的比例以外,具体分配的权限还是下放了。
杨明坐在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却是有点机会谈论人事和权限的事,连忙将话题拉回来,道:“你前面说问题是产量太小,怎么?有主意?”
“扩产是最直接的手段,碳纤维研究所收了2000多名助手和实习生,你说一直搞研究?全部升到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那不可能,再多经费也不够,也没那么多项目。所以我猜,王赟打的就是扩产的主意,一旦扩产,那问题就变成了需求了。”
“哦?怎么说?”
“水平好的继续搞研究,这2000人本来就是拔尖的,好的里面挑好的,把能堪大任的捡出来做助理研究员。剩下的就可以做种子,派到车间去,全部搞碳纤维的生产。以后,继续招来的人也照章办理,就和这些年轻人学生产,然后互相竞争,好的再到研究所,不好的沉到车间去。”
“用大学生做工人,太浪费了吧。”杨明惊住了。
“要不碳纤维这么贵?你以为外国的碳纤维工厂里面用的是什么工人?碳纤维的生产,要用离心机,要用驱动机组、纺丝机、水洗机、牵伸箱,这才是处理原丝的步骤,管机、薄膜绕机、机、抛光机、固化烘箱…哪一个不是几百种数据。”黎涣祥如数家珍道:“碳纤维的丝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多,整个生产过程都不用工人接触,就是穿着白大褂,看各种机器的参数,操作机器,不说每次操作都要计算吧,生产一个批次的碳纤维,算个十次八次的是没少的,每次数据都不一样,没有物理化学的基础,不懂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搞错一次损失可就大了,要是坏了机器,苏董这次购买的机器多少钱,你心里有数吧。”
杨明听黎涣祥这么一说,觉得还真有可能,顿时一脖子的白汗,道:“这么说,还非得大学生?那以后到哪里招人去?”
“大学生要不愿意来,那就自己培训。不过,专业对口水平好的大学生,培训两个月就能用,培训普通工人可就费劲了,要是遇上那种不懂百帕是什么的,我看只有一把屎一把的。才能拉扯一个合适的出来。”
杨明愣住了,冥思苦想了半天,也不明白啥是“百怕”不黯然神伤,敢情咱到大华实验室来,连做工人的资格都没有了。
黎涣祥却是说的兴起,咳嗽两声,道:“你也别觉得埋汰人,碳纤维所现在的碳纤维,还不是王赟他们一手一脚生产出来的。你看电影里的外国工厂,穿着白大褂看数据,操作电脑生产的。做的不就是这样的工作。那些学生要是愿意留到车间搞生产,以后还有机会搞科研,他们要是不愿意留大华,就中国现在的环境。我敢说。十有**是再也碰不到离心机,纺丝机什么的了。”
“不行,我得确认一下。”杨明皱起了眉头。
黎涣祥奇怪的道:“确认什么?”
“今天有那么多的外国公司的人来,苏董一会到了,要是把10000个小时转助理研究员的话给搁下了,那以后可就不好运作了。”
黎涣祥笑了,道:“别说10000个小时要两三年的时间,谁要是能完成。那至少也属于精英了吧。”
杨明有点放心,但他是做办公室主任的。还是摇头道:“我一会找王赟问问。”
说着,他把杯里的茶水一饮而尽,打了个招呼就回去了。
黎涣祥想了一下,也由着他了。碳纤维所发展的太快,他也看不清楚了。
杨明出门就见一辆礼宾车停在主楼外,透过玻璃幕墙,可以看到拄着一黑色小子的杜卡特。苏城陪同在侧,两人却是用英语谈笑风生。
杨明连忙了过出去,就站在门侧,点头道:“苏董,杜卡特先生。”
“杨明你是见过的,我的办公室大管家。”苏城笑容面的介绍着,陪着杜卡特慢慢走,并道:“咱们先在大厅里坐一会吧,等人来全了,我们再一起谈。”
当天未能参观大华实验室,杜卡特就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忿于自己的领先优势被剥夺,杜卡特仍旧只能微微点头,道:“那就喝点中国茶好了,对了,能请碳纤维的研究者出来说话吗?”
他还是想要提前了解些信息。
苏城笑了笑,对杨明道:“你去请王博士过来。”
“是。”杨明转身就去打电话,然后到楼前一点等着王赟。
一会儿,就见王赟坐着电瓶车过来了。
杨明招了一下手,让电瓶车停下,就笑笑说:“王博士,咱们走过去吧。”
“好。”王赟一脸憨厚的下车了,吩咐开车的实习生自己回去。
从路口到主楼,只有短短的一截,杨明没什么磕绊的就把黎涣祥的话说了,问:“王博士,你有什么打算得和总部交流,2000人的安排是大事,如果出了问题,不是碳纤维所的事,是大华实业的事。”
王赟默然不语。
杨明站住不走了,拉住他道:“你得说清楚。我可给你说,现在的国家政策不明朗,你要是敢坑了人家学生,有人就敢用坑埋了咱们。傻子瓜子当年雇佣8个人还要大讨论呢,你这可是2000人。”
王赟托了一下酒瓶底似的眼镜,道:“这2000人,我的确是准备充实研究所的。碳纤维的前景很广阔,我认为扩充到海洋石油研究所的规模,没问题。”
海洋石油研究所要突破500人了,算上外包和工程人员那就更多了。
杨明有点安心,心想,2000人能坚持到最后的,还不一定能有多少人呢。
于是,杨明点点头,又问:“那生产呢?你准备扩产吗?准备怎么做?”
“这方面,我的想法,确实和黎总差不多。”
“啊?”
“不是从这2000人里出,当然,他们要是坚持不住,还想留下的,那没说的,去车间。但我觉得,2000人肯定是不够的。”
“不够?”杨明不够用了。
王赟点头道:“要做车间,要扩产,就我看来,规模只有增涨到5000人,才能行。”
“5000人?”杨明呼吸都急了,这是大华实业四分之一的员工数量了。你一个小小的研究所能决定这样的事吗?
王赟却是迟钝的很,算道:“我前面向苏董报告,月产10吨,苏董不满意。明年月产50吨,苏董也不满意。因此,如果要年产千吨的话,现在的生产方式就要全部改变了,而从成本方面分析,与其年产千吨,不如扩产到3000吨左右比较划算。5000人也不是一下招来的,但要是按照现在的培养模式,维持5000人的实习生数量,还是需要的。”
杨明彻底说不出话来了,无奈道:“你一会不要说,我给苏董说明一下,让他来决定吧。”
“好。”王赟对此答应的很爽快。
杨明这才和他一起往主楼走。
几步路绕过一丛小竹林,就见门口已经停了车,更有两辆挂着政府牌照的车,直接停在了主楼门前。
杨明稍稍回忆一下,就想到:是外事办的车。
进入大厅,果然见到几个穿着白衬衫的政府工作人员散落在大厅内,其中一人就站在门口,对一名外商说:“你们是对碳纤维有兴趣吧,其实我们市正准备建设好几个碳纤维工厂,你们如果投资的话,各方面都能有优惠。”
“真的?你们也有碳纤维技术?”老外很惊喜的看着年轻的办事员。
办事员自豪的道:“马上就有了。”
…
ps:今天下午回程,在车站码字。明天抵达,明天的更新如果有也肯定很晚了。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