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扎营有讲究
新军!新军的建立、建设终于开始了!鹰扬卫…铁翼鹰扬!
分割线
云铮与叔⽗的道别花了整整一个上午。更新超快
显然,光是道个别肯定是用不了这么久的,只不过这叔侄二人的确是在密室中谈了整整一上午,然后云铮才在五百骑兵的护送下离开江宁北上,而云岱则一如平⽇地处理作为钦差该处理的公务。…就好像两人之间只是拉了一上午的家常。
云铮急急忙忙地赶回去,是要处理扎营。扎营并不象后世的人所想的那么简单,即便是行军途中的营寨,起安营也是很有讲究的。
就说大魏军,其军营四周要围起一道临时的木墙。制作方法是先砍两排树⼲,一排长一排短,把树⼲底下烧焦以后埋二分之一⼊土,长树⼲排成紧密的一排在外,短树⼲排成一排在內,然后在两排树⼲之间架上木板,分为上下两层,这样长树⼲长出的部分就成为护墙,木板上层可以让士兵巡逻放哨,下层可以存放防御武器和让士兵休息。大魏军通常是一百名名士兵再加上百夫长(正副各一,扎营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的营帐两两相对,在营帐的周围和营区之间要挖排⽔沟。严噤士兵在各个营区之间窜,本营区以內也不许各个帐篷跑。
每个营区挖一个共公厕所,有意思的是云家军的军规中对于军营卫生特别重视,不厌其烦的強调厕所挖的位置非常重要,要离⽔源和贮蔵粮食的地方远远的,要离营房有一定的距离,但不能太远,以免上厕所的官兵不能及时归队,当然也不能太近。军营还非常重视防疫,比如人和口牲的生活垃圾要及时掩埋烧焚,重病患和传染病患要隔离等。
总而言之,扎营是件大事,万人以上的扎营必须由该军统帅亲自决定,更何况新军的主营位置选定?关于这点,哪怕云逸向来跟云铮关系要好外加胆大包天,也不敢妄下决断,所以他虽然早一天到达扬州,却只是在扬州城外临时安营,并未做长期驻扎的打算,而且婉拒了扬州知府蒋福山让他在扬州府规划好的几块营地中随意挑选一处的好意,表示一定要等云都指亲临才能决定。
云铮知道眼下其他诸军都还未到,自己的鹰扬卫先到正好可以抢先选好一处好地方,所以他在赶到扬州之后,连城都没进,就直接去了鹰扬卫驻地。
驻地的士兵已经接到消息,知道自家少帅今明两天之內会赶到大营,所以在军纪军风上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云铮赶到之时,对自己这次的新军士兵基本上还算満意,尤其是这批人的⾝体素质看上去很是不错。
这里岔句话,国中古代人的⾝⾼基本上还算不错,很可能是在清朝时总体变矮了不少。(资料就不列举了,免得占字数。这一点在看后世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时候便可看出,兵马俑的马匹与现在的马匹没有差别,而其中的士兵们的平均⾝⾼基本上是180CM,个别军官⾝⾼190甚至以上,可见当时的秦军,至少精锐的“央中军”有这样⾼的标准。当然,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秦军的強大。…毕竟七尺男儿就算达标的⾝材了,而在秦汉年间(中间小有差别,七尺也就是一米六几的样子。
然而也不知道是大魏朝这个时代的中原王朝的确比较富有,至少云铮所常见的卫所士兵⾝⾼都还算不错,平均⽔准按他的习惯标准,应该在165CM以上,将领则显然更⾼,175算正常,180以上的也不是特别少见。当然像云铮这样,十五岁就已经接近190CM的还是极为少见的。不过也不难理解,他可能是因为先天基因太好,后天营养又⾜…他老子山帅云岚的⾝⾼据他目测大概185188CM之间,他的漂亮妈⾝⾼估计170172CM,所以云铮绝对是优秀基因的良种结晶…
云铮对士兵的状况基本満意,那么当然他就更要好好的履行他的都指挥使责任了。选择扎营地点,是他的第一件工作。
此次训练属于成军训练,但是按照万昌天子的“放⾎计划”云铮认为训练不是短时间內就会结束的,所以这次扎营有两种选择:一是固定军营,长期驻扎的;而是战时军营,也就是野战军营,随时可以开拔的那种。
按说云铮既然知道这次集训肯定费时⽇久,那么他当然应该选择前者,因为这样的永固型营寨才符合这次集训的时间安排。然而云铮却偏偏选择了按照野战方式扎营,并且他心里已经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训练中找机会让士兵们临时把军营拆掉,然后又重建。这不是吃了撑得慌,而是一种近乎实战的预演。他希望这样做的效果能够类似于当初他大学军训时,在累昏头的晚上正睡得香的时候听见教官吹集合哨…
野战军营也可叫做野战筑垒。国中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筑垒设施。古代兵书如《孙膑兵法》、《墨子》、《六韬》、《尉缭子》中,也有筑垒、伪装、障碍、渡河、道路等详细的理论记述,而且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指导城池的修筑和防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战术的变化演进,城池构筑更加合理坚固,并且用于野外作战防护的野战筑垒发展起来。
古代野战筑垒主要是以土、石建筑的临时驻兵点,并结栅、挖壕巩固其外围为其主要形式,但也有以兵车首尾衔接构成环形营垒的;同时还包括一些以野战为目的的土木工程作业,如攻城地道等。
简而言之,野战筑垒就是按照野战环境修筑的以保护己方和攻击敌方为目的的具有临时或半永久的军事工程设施。
云铮很幸运,因为他虽然只有一个脑子,但实际上等于拥有两个人的智慧。所以他不仅清楚眼下大魏军队的扎营方法,还略微知道一些后来的经验。
唐朝建立野战军营的办法,是大魏朝的主要借鉴对象。
在营地的选定上,唐朝将帅极为重视。要求选在“左有草泽,右有流泉,背山险,向平易,通达樵采,牧饮相近之地”以利于警卫、防守和便于人马生活。还提出8种地形“不堪安营”规定若遇此类地形时,应“急过勿留”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不要在山顶或四周⽔泽的⾼地以及孤立无险的⾼地上立营。因为这样虽然符合居⾼临下、易守难攻的原则,但军队机动不便,易被敌军围困,有被断⽔源粮源的危险。二是不要在低洼之处,特别是附近有⾼山的低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可能获得⽔草之利及机动之便,但地形不利防守,且有遭到⽔淹的危险。三是不要在河川山⾕要冲之口及柴⼲草深之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有控制要路和牧草丰富之利,但风口及深草之处易遭火攻。
营地选定之后,即具体划分所属各军的营地位置。唐军的战斗偏组,按《李靖兵法辑本注译》记载,通常“诸大将出征,约授兵二万人,区分为七军”即“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二千八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宿营时,一般中军立一大营,下属6军,每军分立3营。全军以中军大营为中心,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将18个营垒配置于中军营垒周围。如果地处“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即中军营垒居于央中,其余各营筑于其四面。如果有险可恃,一般排为“月营”中军大营在中间,下属6军各营垒成“单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即面对敌方成半圆形。各营相去中间“亦各容一营”各营结合部均在远兵器控制之下,可相互以火力或兵力进行支援。拔营出发时,前卫队部先行,出派“精骑骁勇,搜索数里”并在险要之处的侧方,出派警戒分队,掩护本队通过。还要出派类似调整哨的“候骑”在沿途特殊地形处,设置路标和发出调整信号。本队在各军出发之前,要将本部三分之二的战兵,部署在营垒“二三里外,当面布列”“一如临阵”以掩护辎重队部做拆除账幕、装载物资等撤营工作。等到撤营工作结束,再收队出发。队部到达宿营地时,同样要出派警戒队部,掩护各军安营筑垒。安营后,各营要出派“外探”“于营四面去营十里外游弈,以备非常,如有警急,奔驰报军”此外还要出派“外辅”(潜伏哨,三、五人一组,在夜间“于军前或于军侧三、五里外稳便要害之处安置”携带战鼓,不仅负责监视敌情,还担负当敌军“犯大营”时“鸣鼓大叫,以击贼后”的任务,主要起心理战的作用。如果在宿营地“拟停三五⽇”时,则规定要在距营垒“一二百里”范围內“安置爟烽”还要出派骑兵游弈巡逻。
大魏朝建朝之初几乎照本宣科的接受了这些经验,而后在长期的与辽国、西夏等国的战争中,又总结出了一些新东西。在战争中,大魏军队对于野战筑垒在军事作战中所起的作用的已有深刻认识,所以把以防御为主要目的的野战筑垒用于主动进攻,便出现了对西夏作战时的以垒为攻的“保寨政策”同时还出现了由野战筑垒发展成的具有大纵深,点面结合的有核心支撑点式的山城防御体系。用云少帅的口气来评价的话就是这样:“堡寨政策”和山城防御体系的出现说明我国古代野战筑垒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度。
“保寨政策”是关中军周家的杰作,跟云铮眼下的扎营关系不大,暂且不去说它,且说云家军的主要防御方式。
云家军对抗辽军的两大防御阵势,一前一后,前者是“山城要塞”后者是“⾼城巨弩”⾼城巨弩,乃是说如燕京这样的大城,不仅城墙修建得⾼大坚固,而且拥有先进的大型弩等守城利器。而山城要塞这个一线防御阵地才是关键。…上次云铮击溃辽军前锋后退至檀州,这个檀州就是山城要塞的主要后援基地之一。
这些要塞式的城池构筑的特点是:1、几乎全在环山相围而有峭壁悬崖,拔地而起的⾼山顶上。2、山顶上有较宽敞的平地,有利筑城,有利屯兵积粮,有利军民教养生息。3、通路少而险,敌方无法攀越。4、各城都在其附近山顶上,设有子城,以求稳固,并分散敌进攻兵力。5、各城多扼山带⽔,成犄角之势,棋布星分,如臂使指,相互策应。
这些发展成为要塞形式的城塞,主要是依靠山形陡峻,依山傍⽔,在构筑上远比一般城池简单。一般在⾼山所筑城寨,以石为主,并不太⾼。在城墙上设观察、击设备,准备大批石弹、石块作为兵器。对主要通路则层层设防,因无法同时通过大队部,故防守极易。另在山下以石块构筑外城,主要为警戒和掩护群众耕种之需,限于山地地形,城脚下无法设护城河,但在主要方向上,也有广泛设置壕沟的。
云铮原先那个世界的辽、金、元三代,都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其用兵特点是大规模骑兵集团的运用。由于以骑兵为主,故长于野战,但对野战筑垒不甚重视,往往是能战即战,不战即疾驰而去,如势需停留,为防敌袭击,往往环绕主帅营帐,铺毡立帐而居,其周围再以车环之,一般不另筑木栅或挖掘堑壕。如需攻城,其筑垒方式也大体如此。随着其权政的封建化和汉化的加深,其军事筑垒等大都直接模仿汉军的方法和式样。
所以,云家的办法使得辽军很难突破前线防线,而即使他们突破了前线防线,面对后面的⾼城巨弩也基本只有望城兴叹的份了。当然,云铮这个后世人知道,这里头还有很大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大魏朝不是自己前世历史中那个大宋,它没有丢失燕云十六州,所以不仅马源保护住了,而且从地形上来说也很好布防。
有了这些经验,眼下的云铮就只剩下一个⿇烦。…当然⿇烦也不小…这前后两种方式出现了矛盾。
唐朝的经验认为军营不能立在山上,而云家军的经典战术却十分推崇山城要塞。云铮此刻必须做出抉择。
如果说把军营当成山城要塞一般安在山上,那么扬州城必然是这个“要塞”的支力点,以扬州城的经济实力来说,这当然是绰绰有余的。不过问题是,山城要塞是云家军发明出来对付外族⼊侵的办法,它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敌人只在对面,而不会出现的庇股后面。
而最近学乖了很多的云少帅眼下却有一个怀疑,那就是自己现在为鹰扬卫扎下的这个营寨,是不是真的跟云家军先前的情况一样?他觉得只怕不一样。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云铮刚穿越过来的时候,说实在的,这小子实在没有什么远虑,他几乎连近忧都没感觉到。不过经历了这么些事情之后,他总算知道眼下这个时代,只怕本没他期望中那么安宁,所以他必须考虑一些有可能发生的对他而言十分不妙的事情了。
譬如说,青龙教。
眼下的青龙教并不敢与官军正面对抗,上次发生了一起跟官军出现冲突的事故,官军还吃了点小亏,最后的结果却是青龙教当地大方下令将动手的教众给了官府。虽然云铮本人对于那个青龙教大方竟然做出这等处理感到惊讶,不过人家的确这么⼲了,云铮也没什么多话好说,只是心底里总是觉得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
他并不觉得现在青龙教对官府做出一些妥协就一定是软弱,他更愿意将之理解为蓄力。…就像希特勒发动攻势前特别喜大谈和平一样。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青龙教反旗一举,那几十万教众定然就是几十万大军,虽然他们的器械可能糟糕了一点,但据云铮对最近看到的央中军的估算,只要央中军丢掉一两个大城,那么预料中的青龙教叛军就有可能得到不少精锐的装备,到那个时候,这些军事素养虽然不⾼,但被宗教武装起来的教众很可能就会变成一只饿虎,要说他们有可能打到扬州来,别人多半不信,但云铮却觉得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所以,为了防备这种可能,云铮觉得不能直接套用眼下云家军最爱使用的山城要塞办法,要不然的话,云铮难以想象在万一扬州被围的情况下,依托扬州供给存活的鹰扬卫军营里头的三万大军该怎么办。如果周围没有敌军,那么当然他们可以往北退往淮安,可是万一已经被汹涌的青龙教叛军围住了呢?那岂不是只有饿死山中一途了?
但是山城要塞的防卫训练又是云家军的一个重要“训练课题”不可能遗忘或者放弃。云铮必须找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来。
于是,一脸郁闷地云少帅现在正在孤山下望着靖江孤山发呆…靖江孤山没有鄱湖畔大、小孤山隽秀,也不比广东肇庆孤山俏丽,更不如杭州西湖孤山媚妩…然而,它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山…长江北岸、南通之上、江宁以下,苏北大平原唯一的一座山,故而颇具盛名。
云铮望着这山,心里有了决定。
本~书~~超~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