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大汉帝国风云录 >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第十六节-第二十节

目录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六节

  曹明白荀彧心中所急。自己如今处境艰难,如果袁绍的援军赶到,击败了黄巾军,自己这个兖州牧也就做到头了。

  现在袁绍对自己非常不,甚至可能心怀怨恨之意,起因就是因为自己失信于袁绍,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杀了张邈。

  当初曹听从了荀彧的建议,要南下兖州图谋王霸之业,力图重振社稷。但当时他已经答应了袁绍,要和袁绍一起杀进洛,如果突然反悔,必定会引起袁绍的误会。所以曹就说了一个让袁绍非常高兴的理由,那就是帮助袁绍杀了张邈。张邈如果在兖州各郡大吏的支持下,趁机自领兖州牧,占据兖州,势力必定会迅速膨,这对袁绍的威胁非常大。

  袁绍信以为真,果然一口答应了。他和曹相约,杀了张邈后,立即以“承制”之命,让自己的堂兄袁微代领兖州牧。

  曹回到兖州东郡的濮后,正准备赶到陈留和张邈相见,兖州府的治中玠和功曹陈宫到了。两人本来要到河内请曹回援兖州的,看到曹回来了,非常高兴。玠和陈宫都是曹的好友,这次联袂北上,真正的目的是想请曹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占据兖州,图谋霸业。

  但曹此时又犹豫了。因为当前的形势对曹来说,恶劣之极。河北之地迟早要给李弘占据,关东和荆、豫之地马上就是袁绍的天下,兖州处在中原中心。黄巾之祸一年比一年厉害,想通过占据兖州来图谋霸业,成功的可能小之又小。另外,自己一旦占据了兖州,就要和李弘、袁绍翻脸,在这两股强大势力的夹击之下,自己要想生存发展,似乎有点痴人说梦。曹认为,自己的目的是要尽早平息战火,稳定社稷,中兴大汉,而不是让大汉走向覆灭。所以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和袁绍紧紧地站在一起最为可靠,最能节省中兴社稷的时间。

  玠和陈宫不同意曹的看法。袁绍拒不承认当今天子,和我们拯救社稷之策有天壤之别。将来无论是让李弘控制了天子,还是让袁绍重建了皇统,大汉都要倾覆。玠随即就当前的天下形势和各地州郡大吏做了一番深刻的分析。最后他告诉曹,拯救社稷首先要强大自己的实力,但强大自己必须要师出有名,要在尊奉当今天子这个“大义”的情况下尽可能寻求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曹其实和他们在如何拯救社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早在年初的时候,他就和张邈有频繁的书信往来。曹肯定所谓的“中间道路”在尊奉当今天子的前提下,图谋王霸之业,然后杀进关中,勤王兴汉。但面对目疮痍的兖州,面对经历了四年战祸已经残破不堪的兖州,曹实在没有半点信心。

  荀彧说话了“如果兖州现在是完整的,大人能否得到兖州?”

  曹苦笑。如果兖州现在还是完整的,哪里轮得到他?早被袁绍顺势而下,自领兖州牧了。

  荀彧笑道:“那大人还犹豫什么?等到袁绍占据了洛,击败了袁术后,兖州就是袁绍的囊中之物了。”

  玠也劝道“如果李弘稳定了冀州,袁绍稳定了关东,大人就没有选择余地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汉轰然倒塌。”

  曹别无选择。

  阶、陈宫随即急赴昌邑,劝说兖州府的其它从事掾属拥戴曹为兖州牧。

  同时曹也派荀彧、任峻等人急赴济、任城等地,为其游说济北相鲍信、济太守吴资、任城相郑遂等州郡大吏和各地的门阀世族。没有这些郡县大吏和门阀的支持,他即使做了兖州牧也没人睬他。

  曹自己亲率大军急赴陈留。

  张邈也想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自领兖州牧,但兖州的现状让他非常犹豫。黄巾军势力太大,依靠兖州各郡的力量,短时间很难平定。袁绍最近被李弘赶出了冀州自身难保,袁术、袁谭叔侄又打得不亦乐乎,朱俊、徐荣在关西战场上,没人可以帮自己,兖州看样子保不住了。想来想去,他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扬州。如果自己能占据扬州,不但可以避免中原各势力之间的大战,保存实力,还可以利用扬州充足的粮食来有效牵制和打击中原各方势力。

  这时曹到了,曹说自己来借点粮食,然后率大军赶赴前线攻击黄巾军。接着他把王匡死了的消息告诉了张邈,说你和王匡要合谋对付袁绍的事,已经被袁绍知道了,这次袁绍让自己南下,一是为了平叛,二是要趁着平叛的机会把张邈杀了。

  张邈大怒,痛骂袁绍,对曹非常感激。曹说,袁绍想霸占兖州,有意让袁微出任兖州牧,这对我们非常不利。我看,干脆你出任兖州牧算了,我坚决拥戴你。

  张邈拒绝了,说这个兖州牧还是你来干吧。他也不隐瞒曹,说自己打算到扬州去。如果自己占据了扬州,曹在兖州,再加上徐州的陶谦,三州结盟,互为犄角,这样就能牵制袁绍,抗衡李弘了。

  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董卓被杀的消息是真的,但假如这个消息是真的,我们可以率先响应天子和朝廷,给天子和朝廷以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此时袁绍还执不悟,坚决要重建皇统,拒不尊奉天子,那么我们就联合李弘先打袁绍,把天子和朝廷回洛

  至于李弘,如果他愿意放弃兵权去戍守边疆,那是本朝的幸事,天下可以自此安定下来。但假如他不愿意,那这仗还有的打。不过他只有北疆和冀州两地,叛得越快,死得就越早。

  曹吃惊地说:“孟卓兄,如果你要入主扬州,赶快南下,因为袁绍已经急书九江太守陈温,让他代领扬州刺史了。”

  张邈有成竹,一点也不着急。“我早已派人南下,我弟弟广陵太守张超也亲自赶到了九江郡,只待扬州那边诸事办妥,我就南下。”

  在陈留太守张邈和济北相鲍信的鼎力支持下,再加上兖州府从事刘翊、玠、陈宫、戏志才、王必等人的大力帮助,曹非常顺利地暂时代领了兖州牧。

  任城相郑遂、济太守吴资、山郡太守袁遗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在袁绍没有音讯,黄巾军步步紧的情况下,也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曹心里有数,自己出身于显赫的宦官世家,又没有什么出众的功绩,没多少人正眼看自己。在袁阀势力遍布兖州的今天,要想完全占据兖州,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尽快击败黄巾军,保住兖州,以此来换取兖州门阀世族的好感和支持。如果自己一个败仗就着一个败仗,那事情就麻烦了。袁绍只要在关东站住脚,立即就会腾出手来把自己赶出兖州。自己兵微将寡,哪里是袁绍的对手。

  不幸的是,曹刚刚继任兖州牧,从关东就传来了消息。袁绍不但兵不血刃,占据了洛,还着袁术和自己讲和了,兄弟联手了。

  曹十分担心,急忙去信向袁绍解释。兖州形势紧张,黄巾军铺天盖地,兖州军一败再败,大军粮饷全靠陈留郡提供,所以此时张邈万万不能杀。如果我把张邈杀了,我在兖州也就待不下去了。我们和张邈都是几十年的朋友,在今社稷危难之际,我们应该齐心协力,怎能兄弟相残?本初兄,还是算了吧,毕竟张邈和你只是政见不同,并无深仇大恨。至于自己继任兖州牧一事,曹也有自己的说辞。现在兖州这个样子,谁愿意干谁来,我还不愿意干呢?要不是张邈、刘翊这些人硬拉着我不放,我才不干这个找死的州牧?嫌自己命不够长啊?

  袁绍和曹自小相识,对他的脾气一清二楚,知道他在说谎,但袁绍也没有点破。兖州战局不利是个事实,既然你曹和张邈都要在背后我,那你们就自己对付黄巾军去吧。等到你们的军队打完了,求我了,我才和你们算算这笔账。

  恰好这时扬州来信,九江太守陈温在历发动兵变,把张邈、袁术的人都关起来了,把广陵太守张超也赶出了九江郡,顺利代领了扬州刺史。

  袁绍大喜,于是回书曹,那就麻烦孟德老弟先干着。什么时候你不愿意干了,说一声,我派人把你接到洛来。

  曹这个时候去向袁绍求援,等于是向袁绍拱手称臣,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了。

  荀彧、任峻、刘翊、玠、陈宫、戏志才等人围在一起商议,众人认为袁绍派军支援的可能不大。袁绍刚刚占据洛,和袁术虽然讲和了,但那也就是停战,他的主要目还是为了迅速稳定关东。袁氏兄弟至今还没有手握手,距离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差远了,两人迟早还要反目。另外,兖州的仗再这样打下去,曹和张邈的实力肯定要折损一尽,等到兖州军差不多打完了,袁绍再调兵力支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兖州拿到手。

  说来说去,还是要靠自己击败黄巾军。就在众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东平国的寿张县令程昱到了。

  程昱四十多岁,身材高大,长脸美髯,相貌堂堂。他是兖州东郡东阿人,兖州名士。过去刘岱屡次征辟,甚至以骑都尉一职授之,但程昱不为所动,坚不从辟。曹继任兖州牧后,征辟他为东平国的寿张县令,程昱欣然而往。他和曹早年就相识。当年曹任济南国相时,曾在济南国大力整肃吏治,程昱甚为敬佩,暗中帮了不少忙,曹一直感激在心。

  程昱急告曹,黄巾军在任城大捷之后,一部留守任城国牵制兖州军,一部在徐和的带领下,调头攻打东平国。程昱认为,这是个偷袭黄巾军的好机会。黄巾军认为兖州军的兵力都被自己的主力大军压制在济、山郡一带,所以派回去攻打东平国的军队人数不多。如果兖州军能够奔袭东平国,重创徐和的黄巾军,然后再从黄巾军主力大军的背后展开攻击,黄巾军必将惊惶不安,匆忙撤往泰山。这样一来,兖州的危局就可以得到缓解。

  曹当即予以采纳。他和济北相鲍信、任城相郑遂带着一千铁骑,五千步卒,连夜离开昌邑,昼伏夜行,急速向东平国而去。

  七月下,徐和率三万黄巾军,二十多万民开始攻打东平国的寿张城。

  当曹率军潜伏到寿张附近时,被民发现。徐和一边向司马俱、孙观求援,一边率领黄巾军突然向曹发起了攻击。

  双方血战。黄巾军来得非常突然,兖州军虽然有准备,但还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双方将士立即陷入混战,以命搏命,战斗非常惨烈。

  济北相鲍信于军之中被砍死,尸骨无存。任城相郑遂遭受重创,在回撤途中,被一群疯狂的民撕成了碎块。

  青州黄巾军首领徐和在战过程中,被曹手下大将李乾、李整、李典叔侄三人指挥精锐围住,双方数百人纠在一起猛砍。徐和身负重伤,血尽而死。李乾连中数刀,大腿被长矛穿,李典拼死护着他撤出了战场。李整被舍生忘死的黄巾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幸好这时史涣、许褚带着铁骑杀到,把伤痕累累的李整救了出来。

  黄巾军主帅阵亡,士气锐减,随即溃败。

  这一仗,兖州军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杀死了黄巾军首领徐和,几乎全歼了三万黄巾军士卒,算是一场大捷。几万无辜的民惨死于这场战当中。

  曹不敢久留寿张,匆忙率军赶到大野泽,和率先赶到这里设伏的张邈、吴资五千人马会合。

  司马俱、孙观得到消息,急速回援。当天晚上,十万大军,几十万民宿营于大野泽。

  曹率军偷袭。黄巾军和民本来就人心惶惶,这下突遭袭击,顿时大,被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司马俱带着部分残兵仓惶撤往济北国,孙观带着部分残兵逃往泰山。

  寿张大战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兖州形势。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七节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八月。

  八月上,洛

  曹在寿张击败黄巾军的消息传到了洛

  山太守袁遗在书信中说,曹虽然在寿张侥幸获胜,但损失太大,沛北相鲍信、任城相郑遂先后阵亡,大军损失八千,兖州军几乎打完了。曹目前正在兖州紧急征募民补充军队。袁遗说,说得好听一点是征募,说得不好听就是抢抓。只要是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兖州兵看到一个抓一个。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曹要在陈留屯田了。寿张大捷后,曹抓获了几十万追随黄巾军的民,缴获了很多家畜、农具和物资。考虑到兖州有大量荒芜土地,兖州又严重缺乏兵源和粮食,所以曹和张邈、吴资、刘翊等兖州大吏仔细商议后,决定在兖州实施屯田之策。曹和张邈为此准备请出前陈留太守、颖川人枣祗。枣祗早年从辟于大司农府,知农耕事务。在爆发黄巾军叛之前,他就在陈留郡推广过屯田,希望能解决民问题,但因为此策严重损害了权贵门阀们的利益,被朝廷责令停止,并将其罢职。袁遗认为,现在应该立即遏制曹势力的发展,以免将来养虎为患。

  袁绍召集僚属商议,是否出兵兖州。

  许攸出言阻止。曹刚刚击败黄巾军,在兖州声名鹊起,声望正如中天的时候,此时出兵兖州,明显有趁火打劫的意思。这不但有损大人的威名,更会起兖州各郡县大吏的反感。完全没有必要。

  “曹要想在兖州生存下去,困难重重。”许攸解释道“兖州现在就是一个大泥潭,谁想进驻兖州,谁就是自取灭亡。”

  黄巾军此次虽败,但实力犹在。司马俱、管承、吴霸、孙观等黄巾大军都在泰山一带盘驻,兖州的泰山郡、济北国、东平国和东郡的东部郡县现在也还在黄巾军的控制范围内。曹要想彻底击败黄巾军,占据兖州全境,还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曹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山穷水尽了,他急不可耐地强行征兵,安置民屯田正说明了他处境的艰难。曹如今就好比是一个穷疯了的盗匪,你这时候去抢他身上的最后一件衣裳,不是把他往死路上吗?他不和你拼命才怪。

  我们刚刚进驻洛,关东未稳,袁术的事也还没有解决。一旦我们陷在兖州无法身,让关西的徐荣和南的袁术前后夹击,关东就很危险了。

  “子远言之有理。”郭图随后说道“听说长安朝廷已经任命金尚为兖州刺史,此人目前正在冀州。假如曹在寿张击败黄巾军的消息传到李弘的耳中,李弘会不会趁机出兵,护送金尚到兖州,赶走曹?”

  “这是肯定的。”逢纪笑道“这头豹子岂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不过,对于曹来说,危机不仅仅来自冀州的豹子,还有陈留的张邈。这次陈温在历发动兵变,赶走了广陵太守张超,击碎了张邈妄图霸占扬州的美梦,那么,张邈是不是甘心做曹的下属?还有青州的黄巾军,曹杀了徐和,黄巾军势必要报仇,如果他们在在最近一段时间展开反攻,曹就死定了。”

  陈琳、耿苞都表示了相同的意思。

  袁绍把目光投向荀谌。荀谌摇摇头,不说话,他为了避嫌,不发意见了。

  荀彧当初执意要随曹离开,虽然袁绍极力挽留,但荀彧去意已决,坚决不从。荀谌于是跑去问自己的哥哥,兖州那么危险的地方,你去干什么?你要去我也不拦你,但如果袁绍在洛站住了脚,稳定了荆、豫两州,我就要把荀氏家族的人迁到洛去。荀氏是颖川荀、陈、韩、钟四大门阀之一,家族势力非常庞大。荀彧拒绝了。我是老大,我说了算,家族将来只能迁回颖川,不许进洛

  荀谌十分不解“兄长难道认为当今天下,能中兴社稷者只有曹?曹是什么人,一个阉人的后代,这种人也能中兴社稷?你是不是脑子坏了?”

  “袁绍野心太大,嘴里说要中兴社稷,但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荀彧气愤地说道“当今天子乃先帝所出,当初继承大统,也是经太后、太傅和三公九卿,朝文武一致同意的。袁绍不顾事实,不但拒绝承认当今天子的皇统地位,还肆意诬蔑天子,说天子不是先帝所出,这种人也会真心诚意要中兴社稷?做你的秋大梦去吧。你趁早离开他,免得你我兄弟手足相残。”

  兄弟两人为此大吵了一架。此事不仅仅关系到两人的性命,更直接关系到整个家族的命运,不吵出个高下不行。董昭、董访兄弟的例子就摆在哪里,董昭差点就被袁绍杀了。兄弟两人分别在可能成为仇敌的大吏手下做事,对双方和家族来说,太危险了。

  兄弟两人吵架的结果是荀彧这个老大吵赢了。老大就是老大,在家族中有权威,不服不行。

  荀谌跟着袁绍到了洛,行事非常低调,和过去大不一样。

  袁绍当然也知道荀彧离开自己的原因,说到底就是双方政见不同,无法在一起共事,道不相同不相为谋,但他因此对曹、张邈、陶谦等持“中间道路”的人重视起来。这股力量过去是支持自己的,现在成了牵制和掣肘自己的力量,将来也许会成为自己的敌人。在官场上,多少朋友都是因为彼此政见的不同,后来反目成仇,成为生死仇敌。

  袁阀和荀阀是世代故。袁绍和荀谌也是多年的朋友,袁绍虽然不至于因为这件事把荀谌赶出自己的权力中心,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却迅速下降。

  袁绍看看沮授、田丰和审配三人。这三人围坐在案几旁边,正指着案几上的地图小声讨论着。

  沮授看到袁绍询问的目光,笑着站起来说道:“兖州的事,应该把它放到天下大势中去做具体商讨,这样解决之策也就出来了。”

  自初平元年形成的董卓、李弘、袁术和大人四股势力已经逐渐演变为群雄纷争之局,今天下已经大

  董卓的势力现在被西凉韩遂、马腾的叛军和关中的李傕、郭汜等董卓旧部所取代。董卓于今年四月被诛杀,其势力灰飞烟灭,但由于各种原因,天子依旧被西凉叛逆所挟持。但西凉叛逆后有韩遂、马腾之忧,前有北疆和我们的威胁,只能据守关中,勉强自保。

  河北之地现在有李弘和刘虞、公孙瓒的两股势力。李弘虽然于近期基本上占据了冀州,但由于幽州刘虞和公孙瓒先后与其反目,再加上冀州的民之灾,李弘要想彻底稳住河北之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袁术从一开始就被大人捆住了手脚。刘表成功占据荆州后,后方失守,袁术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随着北疆军占据洛,孙坚死去,袁术的势力遭到了沉重打击,他能坚持到现在,已经难能可贵了。

  大人本来拥有天下最大的势力,拥有迅速稳定社稷的实力,但因为青州黄巾军和黑山黄巾军的雄起,给了大人毁灭的一击。三年来,大人虽然奋力挣扎,甚至伺机夺取了洛,但本身势力却分崩离析了。今之局,归本溯源,都是源自黄巾之。没有黄巾叛逆,也就没有今社稷倾覆之危。

  大人看看今荆州的刘表○州的曹、扬州的陈温、徐州的陶谦、陈留的张邈、汝南的徐璆、陈国的许玚、河内的张扬,这些人是不是都应该算是大大小小的势力之一?这些人有的是大人忠诚的朋友,有的对大人违,有的和大人政见不同,随时都有可能反目成仇,有的比如像陶谦之,根本就不睬大人,他爱怎么干就怎么干。

  沮授俯身拿起案几上的地图,高高举起“大人要中兴大汉,稳定社稷,那么,面对今局,首要之务就是强大自己,然后结盟朋友,击杀叛逆和敌人。那么,现在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大汉的叛逆?谁是大汉的敌人?”

  沮授指着地图说道:“黄巾军是叛逆,韩遂、马腾是叛逆,挟持天子的董卓旧部是叛逆,这些人十恶不赦,务必诛杀。”

  接着沮授在地图中间重重地划了一条线“李弘是我们的敌人。”

  “大家可以看看李弘今的官职,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也就是说,天子也罢,朝廷也罢,都是他李弘一个人说了算,试问他如此攫取权柄,和董卓有什么区别?李弘攫取权柄之后要干什么?督领六州四郡之军政,出兵讨伐叛逆。这个叛逆是谁?是我们。可怜我们为了大汉呕心沥血,浴血奋战,最后的结局竟然和那些黄巾蚁贼一样,成了大汉叛逆。”

  “李弘这个官是怎么来的?是他用军队打来的,抢来的。他的军队已经打到霸水了,距离长安只有六十里,但当他的目的达到后,他立即背信弃义,不再勤王,而是匆匆撤军关西。他不是勤王,而是要篡夺大汉的江山。等他占据了大汉半壁江山之后,等他把我们击败之后,这天下还有谁能阻止他篡夺社稷?”

  “李弘一直告诉天下人,他尊奉当今天子,遵从当今天子和长安朝廷的旨意,现在我们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了。原来他要借着‘忠义’之名,行篡立之实。他要在富丽堂皇的门面下,血腥杀戮,涂炭生灵,祸害社稷,灭绝国祚。李弘对大汉的危害,尤甚于董卓,此人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大汉的敌人,是天下人的敌人。”

  沮授放下地图,神色凝重地挥手说道:“我们兵微将寡,实力微弱,不是李弘的对手。所以我们必须要和朋友结盟,要和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结盟,要和李弘的敌人结盟,要和可能成为李弘敌人的敌人结盟。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力量,用尽一切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击杀李弘。”

  众人顿悟,兖州的事如何处理,不言自明。

  大堂上的议论立即热烈起来。

  但这时,沮授却突然提出了一个让众人瞠目结舌的策略“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讨诛未服。”

  袁绍神情惊愣,呆坐无语。众人神态各异,一言不发。

  田丰缓缓站起来,躬身对袁绍说道:“大人,如果我们再不及时改变策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张邈、曹这些朋友了。”

  “‘大义’是以实力为后盾的,没有实力,我们的‘大义’就没有号召力。张邈、曹等人突然易弦改辙,主张尊奉天子,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现在我们处于极度的劣势,在既无让人信服的‘大义’,又无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州郡大吏们的背叛恐怕也是一种无奈而必然的选择。我们的敌人会越来越多。”

  “大人,天下的形势已经变了。”审配也站起来说道“董卓一死,牵制李弘的力量突然消失,李弘一家独大,傲视群雄,无人可以抗衡。大人请仔细想想,当今天下已经演变成为我们和李弘之间的对决,如果我们不能集结所有的力量,败亡是迟早的事。”

  “大人如果尊奉当今天子,形势必将大为改观,我们可以集中天下所有力量,甚至天子的力量来对抗李弘。消灭了李弘,这天下就是我们的天下。至于天子,还是那句话,只要是皇室后裔,谁都可以继承大统。只不过,大人稍稍迂回了一下,走了一点弯路而已。”

  “虽然走了一点弯路,但大人强大了实力,消灭了李弘,中兴了社稷。”田丰大声说道“为天下计,大人应立下决断。”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八节

  袁绍没有立下决断。

  拿下关东,占据洛后,自己虽然还没有站稳脚跟,形势也还非常严峻,但和年初自己被李弘狼狈赶出冀州时的窘境相比,要好多了。

  去年,李弘、朱俊、袁绍、袁术、孙坚等人联手攻占关东后,朱俊带领各级官吏在关东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受摧残的关东迅速得到了恢复。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关东毕竟是京畿要地,各项条件非常好,只要上下齐心协力,恢复起来还是很快的。

  朱俊通过各种办法,让逃亡到邻近州郡的关东百姓尽快返回故土,同时,他把大量无主土地收归府衙,然后卖给了关东和其它各地的门阀富豪。因为有强悍的北疆军驻守在关西和关东两地,安全上有了保障,返回故土的民越来越多,而关东的门阀富豪也利用自己的关系,迫不及待的从各地购买赊借物资和征募民到关东耕种土地。朱俊离开洛之前,曾对袁绍说,如果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加大对关东百姓的赈济,关东的财赋收入在两到三年内就能完全恢复到过去的水平。

  不过,一直以来,有个严重困扰朱俊的难题,那就是洛皇宫,皇家宗庙园林,先皇诸陵以及太学、东观、云台、三公九卿府等等众多朝廷重地的维护和修缮。朱俊最关心的不是皇宫和皇陵,而是收藏在太学、东观、云台等地的书卷典籍。这笔维护费用很大,朱俊手头拮据,拿不出来。他希望袁绍能在很短时期内恢复关东的繁荣,立即着手清理和修缮这些珍藏,这可是事关社稷振兴的大事。

  袁绍当然知道这些典籍的重要,但关东百废待兴,最缺的就是钱财,他也没钱做这些事。袁绍为了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充足的财赋和粮食,他急于巩固关东,掌控荆、豫两地,而当务之急就是赶走袁术。他和袁术即使握手言和了,以袁术的性格和实力,不会低下头来心甘情愿地听自己指挥。与其将来陷于无休无止的内讧,白白损耗实力,还不如现在彻底了断,把袁术赶出荆、豫,让他自生自灭去。

  要赶走袁术,就要找个让人信服的理由,不能再让袁阀的势力互相残杀了。最好的理由就是袁术不顾家仇国恨,不但尊奉当今天子,还曾和董卓眉来眼去,无之极。

  袁绍背着手,在大堂上走来走去。他要想清楚了,不能轻易下决断,以免功亏一篑。

  这里是袁府,是自己原来在京城的家,虽然不大,但让他感觉很温馨,很踏实。叔父袁隗和生父袁逢的府邸比这里都要大,都要豪华,但袁绍不愿意搬过去。住在那两处府邸里,容易让他想起死去的亲人,容易让他失去理智和冷静的判断力。

  “让袁微立即到豫州出任刺史一职。”袁绍缓缓说道“本来我打算让他出任陈国相,但考虑到袁术有东迁豫州之意,还是让他主掌豫州吧。我倒要看看袁术还有什么话说。这陈国相暂时让高干带领。陈国相许玚被击败后自杀身亡,其从弟许靖又逃亡扬州,许氏一脉已走向渐衰落,我看就不要赶尽杀绝了,以免让人说我袁家心狠手辣。”

  众人一听,立刻明白了袁绍的意思。他还是想尽快走袁术。

  “那原豫州刺史孙贲如何处置?”许攸问道。

  “孙贲?孙贲是谁任命的豫州刺史?是董卓还是李弘?我不杀他,已经给足了孙坚面子。他是吴郡人,让他带着人回扬州去。”

  “袁术要是不答应或者…”辛评迟疑道“这个时候如果打起来了,对我们不好。我看,还是让孙贲暂时代领颖川太守,这样可以缓和一下双方的矛盾,毕竟颖川现在还在袁术手上。”

  “他敢打吗?”袁绍不屑地冷笑道“我让袁微领豫州刺史,袁谭领颖川太守,就是要他打。”

  袁绍指指陈琳“孔璋,急书景升兄(刘表),请他出兵南,然后再给南的岑、贾、吴、、张、王、李七大世族各写一封书信,请他们适当的时候予以帮助。”

  “大人有意让景升兄独领荆州?”郭图担忧地说道“这个…如果将来…张邈的教训…”

  “荆州的兵马一旦进入南,我就让审配审大人和袁熙一起去南进行调停,同时让汝南的徐璆,驻守广成关的潘凤、程涣、胡屹各自率军近南。”袁绍笑道“袁术敢打,他就是死路一条。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然后带着兵马到颖川,伺机进入兖州寻求发展。”

  “袁术对景升兄恨之入骨,他怎么可能会把南让给景升兄?”袁绍自信地说道“你放心,南这块地方,我无论如何都要控制在手,相信景升兄也能理解。”

  “让袁术进入兖州?”郭图眉毛一挑,欣喜地说道“大人这个办法倒是不错,既能把兖州部分州郡控制到我们手上,又能打击和牵制曹、张邈在兖州的发展。”

  “就怕袁术咽不下这口气啊。”逢纪叹道“袁公路嗜赌如命,赌徒的性格一般不能以常理来揣测,如果他…”

  袁绍点点头,不屑地笑道:“正因为袁术是个赌徒,所以他才不会拼命。在他眼里只有两样东西最宝贵,钱财和性命,其它的都不重要。我给他钱,然后把刀架到他脖子上,他就会乖乖地拿着钱走路,他绝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接着袁绍还说了一个袁术一定会离开南到兖州的原因。袁术在南被四面包围,没有出路。到了兖州就不一样了。他过去和李弘关系密切,还曾和李弘一起派兵支援过徐州的陶谦,所以他南北两面都有支援,他完全可以和曹放手一搏。曹现在一穷二白,根本不是袁术的对手。

  逢纪蓦然明白了袁绍的心思“大人,你是不是等到袁术把兖州搞得飞狗跳的时候,你再一手拿钱,一手拿刀,着袁术滚蛋。”

  袁绍手捻短须,笑而不语。

  沮授、田丰等人忧心忡忡。

  袁绍执意要挑起战火,走袁术,打击曹,意图很明显。他不意接受尊奉天子,大驾于西京的主张,但袁绍好象又没有完全拒绝,因为他没有明确表示反对。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袁绍认为目前自己实力不足,还不能提出这种主张,以免让其它各方势力迅速壮大起来,从而造成今后各方势力鼎力相持的局面?

  如果各方势力相差无几,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迟早都要互相攻伐。比如袁术就是一个例子。袁术如果把伤口养好,势必要再掀波澜。各方势力互相征伐,最高兴的就是李弘了。李弘独居于河北之地,不但得到了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还能趁势各个击破,横扫天下。

  走了袁术,袁绍就能凭借关东和荆、豫两州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发展。袁绍有了最强悍的实力,才能让曹、张邈这些人俯首称臣,才会让那些受到李弘攻击的州郡大吏主动投靠袁绍,向袁绍求援。也只有这样,袁绍才能主持会盟,集结天下州郡的力量攻打李弘。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实力对比逐渐发生变化后,袁绍才有击败李弘,最终成就霸业,中兴社稷的可能。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没有实力,就是把嘴皮子说破了,把心掏出来,也没有人相信袁绍易弦改辙是真的。相反,此时袁绍突然改变主张,反而会让人觉得袁绍是个朝三暮四的小人,是因为受到各方势力的夹攻,实力不济,无奈之下的变通之举,是想暂时平息战火以便迅速发展自己。既然你袁绍不行了,没有实力了,我还听你的干什么?仅此一下,可能就把袁绍占据关东取得的优势彻底葬送。

  也许袁绍也同意利用大义集结所有力量击败李弘的策略,只不过,他认为之过急了而已,但眼前形势非常急迫,长安朝廷任命的兖州刺史金尚已经到了冀州,李弘极有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渡河南下,攻打兖州。

  山太守袁遗在信中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担忧。陈纪曾有私人书信给他,询问他对金尚出任兖州刺史的看法。很明显,这是李弘投石问路之计,想从袁遗这里探知袁绍是否有足够决心帮助曹守住兖州。如果李弘此时南下兖州,占据了兖州,无论是袁绍还是曹等人,都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实力了。

  田丰紧锁双眉,小心翼翼地问道:“大人,如果李弘此刻南下,我们如何应对?任由李弘占据兖州?”

  袁绍神色凝重,反问道:“你看李弘有几成南下的可能?”

  “这取决于三件事。”田丰说道“一是公孙瓒何时败回幽州?如果刘虞率军支援公孙瓒,李弘的处境就非常尴尬,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二是青州黄巾军何时展开反攻?如果司马俱、管承在近期再度攻击兖州中部郡县,曹就无法抵挡。我们为了赶走袁术,也无法出兵支援兖州。在这种情况下,李弘挥军南下,曹和张邈也许求之不得。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尊奉当今天子,将来也都还是一郡太守,没什么损失。第三,就是关东的稳定。如果关东稳定,各州郡大吏相安无事,大家就可以随时支援兖州,那李弘在冀州民成灾,赈灾压力极大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贸然出兵。”

  袁绍低着头,在大堂上又转了起来。众人各自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

  良久,袁绍站在大堂中央,连续下了几道命令。

  书告各州郡大吏,详细解说长安二次兵变的始末。天子之所以被再度挟持,司徒王允大人等朝中大臣之所以被叛军杀害,都是因为李弘早有篡逆之意。这一切,其实都是李弘蓄意而为之。他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篡夺大汉社稷。李弘是继董卓之后,本朝最大的逆贼,人人得而诛之。

  遣派多名武技高超之士,携带密信,夜兼程往幽州而去。一封信给太傅刘虞大人,详告李弘篡逆之事实,恳求他发兵讨伐。一封信给公孙瓒,详告他关东之事,愿意和他和解,南北共击李弘。

  派人秘密由武关进入关中,联系潜伏在关中的诸多门生故吏,告诉他们自己有西上勤王之意,请他们在适当时候发动兵变,以策应自己攻打关中。

  急书兖州曹、徐州陶谦、泰山子劭等州郡大吏,迫于李弘即将南渡黄河的压力,还是请诸位大人尽快向青州黄巾军发动攻击,把黄巾军和民尽可能赶到冀州。为此,袁绍还特意恳求曹暂时放弃东郡境内的黄河诸多渡口,任由黄巾军和民北上。

  另外,袁绍还请兖州各郡大吏联名书信于李弘,拒绝承认长安朝廷派到兖州的刺史金尚,并恳请李弘从大局出发,不要护送金尚入境,以免双方发生冲突,致使黄巾军趁机反攻,让兖州百姓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

  命令河内张扬,整顿兵马,立即攻击黑山黄巾军残部,把黑山黄巾军向并州上和冀州魏郡方向驱赶。

  这些命令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天下人都知道李弘正在阴谋篡夺社稷,李弘是大汉最大的叛逆。袁绍希望能鼓动和联合各地州郡力量围攻李弘,阻止李弘南下的脚步,打击和迟滞李弘实力的发展。

  袁绍还亲自给李弘写了一份书信。首先恭喜大人被拜升为大司马、大将军,参隶尚书事执掌国事,其次是感谢大人在攻陷邺城后,没有待和杀害我的家人,我的部属,还有他们的家眷。我袁绍有生之,定当报答大人这份恩情。然后袁绍说到了当今天下形势。从大人征服大漠归来后,我们就是对手,今董卓死了,我们依旧还是对手,难道我们之间,当真有什么血海仇恨?当年西凉翼城大战的时候,我曾追随大人浴血奋战,至今想起来,还是让人热血沸腾。大人是我大汉的英雄,即使大人变成了要倾覆我大汉社稷的叛逆,大人在我的心目中,也依然是我最为崇拜和景仰的英雄。我希望自己这一生中,能象大人一样,建下万世功勋。我希望自己能击败大人,中兴大汉。我十分急切地盼望着,立即和大人决战沙场。

  **

  冀州,邯郸,大将军行辕。

  大将军在冀州各郡强行实施土地清理之策,数百户冀州门阀世族富豪被牵扯其中,大约有一半门阀富豪因为抗命被抓,还有一半因为无法立即缴齐拖欠田赋被抓,只有几十户门阀富豪因为家财丰厚,这几年又没有遭到战火的洗劫,勉强度过了难关。

  冀州随即掀起了轩然大波。

  河间国、渤海郡两地的门阀富豪全部被抓。原因很简单,他们刚刚被公孙瓒洗劫一空,接着又遇到了这场风暴,算是倒霉透顶。这些人联名上书,并派了代表前来向大将军求情“大将军,你总要给我们一条活路吧。现在就算你把我们杀了,我们也还不起那么多田赋啊。”

  李弘丝毫不留情面。“按律,你们欺瞒府衙,偷漏田赋,应该诛杀九族。不杀你们,我已经很给面子了。缴不起田赋,拿土地来抵。”

  门阀富豪们逃又逃不掉,缴又缴不起,叫他们拿土地抵债,他们又舍不得。这些人想请托张温、崔烈等诸多大臣给他们求情,但张温等人躲在行辕内,不敢头。人太多,照顾不过来。

  随着青州军在兖州寿张大败,冀州来了一个民北上的**。

  李弘急了,立即下令,强行没收土地。敢阻挠者,以谋反罪论处,诛杀全家。

  最倒霉的还是河间国和渤海郡的门阀富豪。

  杨凤接到李弘军令,当天就杀了十二户富豪。李弘在军令中特意待,先动富豪,那些门阀世族暂时不要动,而且尽可能不要杀人。但杨凤哪里管这些,先杀了再说。两百多条人命就这样没了。

  此事在冀州引起了恐慌。渤海郡的几个大门阀都养有门客和庄丁,这些人担心自己主人被杀,随即组织起来劫牢。

  杨凤这下火了,一口气把关在牢狱内的十四户门阀富豪一起砍了,连同他们的家眷,五百多人,杀了个一干二净。杨凤犹不解气,命令李尧、杨震带着亲卫骑,直接冲到河间国的乐成,把关在牢内的河间国十七户门阀富豪也杀了。冀州一时间血雨腥风。

  李弘和众大臣闻讯,大惊失,急忙命令杨凤停止杀戮,但这十万火急的军令送到乐成时,被杀的人都已被埋到坟岗里了。

  冀州的门阀富豪怨声载道,怒不可遏。邯郸行辕内的大臣们也愤怒了。这些黄巾出身的将领就是贼,一千多条人命象草芥一样被他们转眼杀了个干净,这样不听军令,无法无天,如何得了?

  杨凤这血腥一杀,却有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几乎是在十天之内,所有被关押的门阀富豪都把超额土地上缴府衙了,就连本来已经还清田赋的门阀富豪也不例外。不要了,这土地成了灭族的祸害,谁还敢要?

  李弘心里乐滋滋的,但脸上却是杀气冲天。

  杨凤、李尧、杨震和十二名军司马全部被罢去军职,遣送到河套屯田戍边。

  就在这时,侍中荀攸携带天子圣旨,千里迢迢赶到邯郸。

  天子同意长公主、大将军和诸多大臣的奏请,捐出河间国、魏郡、甘陵国等地的田产和宅院,以安置冀州民。

  天子再下一道圣旨,同意大将军奏请,准许大将军在冀州清查地地,凡田产超出大汉律规定的,一律抄没,拒不上缴的,诛族。

  李弘看到这圣旨有些哭笑不得。长安朝廷的人狠啊,竟然想出这种法子害自己。我把冀州门阀富豪杀了,我还能在冀州立足吗?不过现在无所谓了,杨凤已经把冀州杀了个血成河,长安朝廷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如今冀州的门阀富豪们对自己恨之入骨,谁要是想叛,那就给他叛吧,只能以杀止杀了。文的不行,只能来武的了。

  但这道圣旨也有个好处,它帮助李弘解决了一个难题。有了这道圣旨,杨凤和他的手下基本上也就无罪了,不用再到河套去屯田避祸了。李弘随即打算让杨凤带着他的一帮手下赶到河东,把颜良、张郃、高览、高顺等人调换到冀州战场。

  荀攸又拿出了第三道圣旨,天子拜封长公主领案行使者之职,巡檄监察各州郡,并督导各州郡准时向朝廷上缴赋税。

  李弘略显惊愣,旋即明白了长安朝廷的意图。

  长安朝廷根本不想让长公主回去。长公主带着一帮臣僚回去,对长安来说,其实十分危险。假如长公主和李弘事先谋划好了勤王的计策,双方里应外合,长安极有可能失陷。但不让长公主回去又实在无法向天子待,于是就有了这么个主意。既然不能让长公主回长安,那就找点搪天子的理由。什么理由呢?巡檄监察州郡,督促李弘向国库上缴赋税。这个理由充分,同时还能利用长公主的尊贵身份牵制和掣肘李弘。放着长公主不用,实在太浪费了。

  李弘高兴地笑了起来。长公主能留在冀州,正好替自己解决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老天有眼,先帝显灵啊。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十九节

  冀州,邯郸,长公主行辕。

  荀攸宣完圣旨后,立即去探视病重的卢植。

  最近一段时间,卢植和诸位大吏忙于改制之策的商定,还频频约见冀州的门阀名士,以安抚和处理大将军在冀州清理土地时所引起的血腥风暴。他整天操劳,殚竭虑,很少时间休息,病情越来越严重。

  卢植看到荀攸,非常惊喜“公达,你还活着?我以为…”

  “大人是不是以为我死了?”荀攸笑道“我在郿坞的牢房里吃得香,睡得好,怎么会死?”

  荀攸在郿坞的大牢里待了两年。吕布攻克郿坞后,他被救了出来。董卓伏诛不久,他被杨彪征辟为太尉府侍御史。仅仅过了一个多月,长安又爆发了第二次兵变。这次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死了,朝廷严重缺人,他随即被拜为侍中。

  荀攸把长安两次兵变的经过,详细述说了一遍,最后撕开袍服,从衣服夹层里拿出了一份密信“这是皇甫嵩、杨彪、淳于嘉和朱俊四位大人联名写的一份密信。“请文明用语”夜兼程赶到邯郸,就是为了把这份密信亲手送给诸位大人。”

  这份信是由皇甫嵩书写的,四位大人都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信。现在长安朝廷由这四位大臣共同主持国事,也就是说,这封信其实代表了长安朝廷的全部意见。

  目前李傕等西凉叛将紧握兵权,而韩遂、马腾从稳定和发展西凉出发,与李傕等人的结盟非常牢固。短期内想发动第三次兵变,困难非常大。皇甫嵩认为,既然无法迅速分裂叛军内部,解救天子,那么,等一等也无妨。

  从这三年多的风风雨雨来看,即使现在勤王成功,把天子救出来了,也无法迅速振兴社稷。一是因为袁绍已经占据关东,他倚仗周边几个富裕郡县的支持,实力会得到迅猛增长。他打算如何振兴社稷,将直接关系到大汉的命运。二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改制之策。不改制,不修订国策,汉祚终究难以延续。

  袁绍实力的增长,导致我们振兴社稷的难度大大增加。如果他在洛重建皇统,我们的处境将非常艰难。袁绍的振兴之策到底是什么?他会不会重建皇统?他会不会冒着社稷崩塌的危险和我们抗衡到底?袁绍有没有可能改弦易辙,转而尊奉当今天子,以天下苍生为念,迅速稳定社稷?

  在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们唯一的选择和依靠就是李弘了。

  要依靠李弘的武力拯救社稷,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迅速增加河北的实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河北各地实施新政。如果我们所制定的一系列改制措施不能让河北强大起来,那我们这个改制就失败了,将来也无法振兴社稷。

  任何新政的实施和推广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于我们内部的阻力,所以我们要想让改制之策得以顺利实施,最关键的就是要取得李弘和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仅有一个李弘支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得到代表各种势力的北疆众多武人的支持。这就是我们急需解决的第二个问题。要想拯救社稷就需要武人征战天下,就需要让这些武人走上朝堂,和我们齐心同力,和我们共掌权柄。

  司徒王允大人发动的第一次长安兵变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原因很简单,他不相信我,也不相信李弘。他担心我招抚了西凉诸将后夺走了他的权柄,他更担心李弘进入关中后象董卓一样挟持天子和朝廷。司徒大人和众多朝中大臣固执地认为士人就应该主掌权柄,武人就应核是他们手中的一把刀,为他们征战天下。这种可笑而愚蠢的的观点最终把他们送上了死亡之路。天下已经变了,他们竟然还这样短视,还不能迅速做出策略上的调整,还依旧抱着陈腐的观念治理天下,这天下岂能不亡?

  董卓失败的原因和王允一模一样。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董卓真的很可怜,很可悲。他是一个武人,但他和士人一样,固执地认为武人就是士人手中的刀,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葬送了自己。他进洛后,那些追随他征战几十年的老部下,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统军的中郎将,而没有一个人被他提拔为将军,走上朝堂和士人一样参予国政,共理国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当年都把武人完全排斥在朝堂之外,严武人染指权柄,他们能打下江山,能中兴大汉吗?

  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假如董卓主政的时候,朝堂上有许多武人和士人一起共理国事,董卓还会那么倚重和迁就士人吗?董卓会实施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亡国之策吗?董卓会把社稷摧毁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假如司徒王允大人愿意和武人共理国事,愿意让我、李弘、甚至李傕等西凉诸将走上朝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稳定和振兴社稷而努力,今天大汉的形势会变得这样险恶吗?

  武人必须要走进朝堂,必须要和士人共掌权柄,这是目前拯救社稷的唯一办法。

  你们也许和王允大人,还有朝中众多大臣的想法一样,认为李弘将来会和董卓一样,骄恣枉法,危害社稷,甚至走上篡立之路。但你们想过没有,本朝高皇帝、孝文、孝景、孝武皇帝时期,朝堂上都是由武人和士人主掌权柄,很多时候甚至由武人出身的重臣主掌国事,辅佐幼帝。试问,有几个武人曾经阴谋篡立?相反,本朝几百年来,骄纵不法、图谋不轨的,除了外戚和阉,就是士人,而许多外戚,本来就士人。

  武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忠诫,武人的忠诚是用血和泪锻造出来的,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值得信任的忠试。如果你们不相信李弘的忠诫,不相信他对大汉的忠诚,不愿意和他齐心协力,那你们还拯救什么社稷?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和忠诚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那这个大汉还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振兴社稷需要改制,改制需要武人的支持,需要武人的支持就要给予武人应有的尊严和权柄。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武人的支持,而是大汉社稷。如果大汉社稷倾覆了,士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权柄可握?

  皇甫嵩随即说到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诸位大人认可我的说法,重新审视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重新修正既定的振兴之策,那么,我将和长安朝廷中的大臣们努力维持关中的稳定,维持我们之间的默契,让你们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和推行新政,发展实力。

  皇甫嵩的这份书信在大帐内引起了烈的辩论。

  张温、卢植、丁宫、马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等大臣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皇甫嵩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事实胜于雄辩,董卓之败,的确败在完全倚重士人;王允之败,也的确败在完全排斥武人。

  对于这些早早赶到晋,准备实施改制兴国的老臣来说,他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去年晋改制失败,正是因为朝廷完全排斥了武人,结果士人之间互相斗了起来。朝廷在没有武人的支持下,改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董卓死后,晋朝廷无视天子圣旨,更没有把武人放在眼里,依旧把持朝廷,对北疆兵事指手划脚,结果怒了鲜于辅和李玮。两人起兵包围了龙泉,强行执行天子圣旨,撤消了晋朝廷。

  目前振兴社稷急需武人征战天下,但士人又极度排斥武人,这显然无助于缓和士人和武人之间的矛盾。

  看来,武人出身的皇甫嵩和朱俊已经看到了阻碍振兴社稷的源所在,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要慎重考虑。在未来的岁月里,士人必须要退一步,让出部分权柄,和武人共议国事,大家齐心合力,社稷才有振兴之望。

  但要让士人改变几百年来形成的固有观念,让士人尊重和信任武人,让士人放弃部分权柄,让士人和武人同议国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过程。

  “公达,皇甫大人的意思是让你留在冀州。”丁宫说道“我看,你就不要走了,就待在这里吧。冀州急需人手。”

  荀攸点头笑道“临行前,皇甫大人,朱大人一再嘱咐我,让我留在长公主身边。下官不走了。”接着他问到了冀州现状“公孙瓒是不是已经败回了幽州?”

  “公孙瓒是撤军了,但冀州的形势非常不好。”马磾苦笑道“太傅刘虞大人对大将军率军击杀幽州军的事耿耿于怀,虽然我和公熙(袁滂)百般劝和,但他非常固执,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

  “幽州贫瘠,民又多,还要安抚胡人,幽州军的军资也是一块很大的开支,如果没有冀州援助,太傅大人如何支撑?”荀攸不解地问道“大将军是太傅大人的故吏,两人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他怎么会为了公孙瓒而和大将军翻脸?不管怎么说,目前只有大将军才有振兴社稷的力量,他应该义无反顾地支持大将军。”

  “公达,有些事你大概还不是很清楚。”马磾随即把发生在晋的皇统风波告诉了荀攸“太傅大人是个好人,他大概不想牵连大将军,所以回到幽州后,他马上就和大将军疏远了。这次他借着大将军击杀公孙瓒的机会,干脆和大将军彻底翻脸了。”

  “那大将军呢?”荀攸急忙问道“大将军是怎么想的?”

  “大将军的态度很暖昧。”张温说道“太傅大人是不是有‘真龙天子’之命,我们不知道,但对天子和某些大臣来说,太傅大人是不能活在世上的,所以此事很麻烦。”

  “太傅大人既然不愿意和大将军联手,那他就是大将军的敌人。大将军是不是要趁机出兵幽州,铲除侫,稳定河北的后方?”

  “暂时不会。”张温摇摇手“冀州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大将军在冀州民没有解决之前,不会出兵打仗。河北有三州,并州和幽州都要冀州的帮助。所以乐观一点估计,河北之地要想获得横扫天下的实力,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恢复时间,而且还要风调雨顺,没有战火的三到五年。”张温看看众人,捋须笑道“有这么长的时间实施新政,我们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诸多利弊,为将来在十三州推广新政获取充足的经验。”

  众人随即又商讨了一下河南各州和京畿一带的形势,仔细分折了各方势力的优劣,均感觉在五年内平定天下还是非常有把握的。

  大家的话题再度转移到了新政上。

  实施新政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士人内部,尤其是研习今文经学的众多地方大吏和门阀世族。

  目前聚集在长公主府、大司马府、大将军府和冀州、北疆诸府的士人派系非常复杂。如何制衡各派系士人的势力,成为新政能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

  这些士人有的来自关西弘农,比如杨阀的杨奇。有的来自关中,比如马阀的马磾、赵岐。有的来自陈留,比如蔡邕。还有的来自颖川的陈纪、陈群父子,来自汝南的袁滂、袁涣父子。

  有的士人来自河东,比如卫阀的卫固、卫觊,富豪徐陵。

  有的士人来自太原,比如晋的王柔、令狐邵、郭蕴、孙资、王泽、王昶父子,前司徒王允的儿子王晨、侄子王凌。

  有的士人来自幽州,比如涿郡的卢植,皇室宗亲刘放,右北平的田畴(田畴已被李弘召回邯郸)。

  有的士人来自冀州,比如崔烈、崔均父子,他们出自冀州第一门阀安平国的崔家,还有河间的邢颙、中山的甄俨、甘陵的崔琰、崔林兄弟。

  来自河内的士人最多,有避祸到冀州司马门阀的司马芝、司马朗,张阀的张范,还司马朗的好友赵咨、常林,还有河内获嘉人、陈留大儒边让的弟子杨俊。

  听到这一连串的名字,来自颖川荀氏门阀的荀攸有点骇然心惊,他万万没想到这小小的行辕内竟然聚集了这么多门阀世族的子弟门生。

  学术观念上的分歧导致了各方在治国策略上产生了重大冲突。如何减小分歧,缓和冲突成了当务之急。

  张温、崔烈等人提供给大将军的名单上,有很大一部分是他们在学术上和官场上的对手,这次大将军举刀一杀,虽然帮助他们减少了一部分阻力,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大将军如此嗜杀,那将来会不会对曾经帮助他的人也举起屠刀?

  为了安抚冀州各地的门阀世族,减小今、古经学士人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宣扬和推广新政,张温等人决定扩建邯郸大学堂,延请各地硕儒名士到邯郸讲学。

  这时襄楷大师正好带着众弟子随同民一起北上到了冀州。赵岐、蔡邕等人大喜,首先把他请到了邯郸。

  不久,张温、卢植、丁宫、马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杨奇、襄楷等十位名震天下的硕儒名士联名写了书信,由襄楷大师的弟子分头送达各处。

  这次延请的名士有巨鹿郡的鸿儒张臶,到张臶处避祸的颖川人胡昭,还有就是青州北海的郑玄。

  郑玄大师今年六十五岁。

  大师先习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是本朝名震四海的“通儒”是今、古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亥年轻时,赴京城洛太学受业。他从师于第五元先(第五是复姓),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秋》、《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其中《京氏易》、《公羊秋》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九章算术》是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几年后,郑玄又从兖州东郡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礼记》、《左氏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为目的,游学于幽、并○、豫各地,遍访名儒,转益多师,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三十七岁时,郑玄西入关中,通过卢植介绍,师从著名的古文经学家马融。马融是扶风茂陵人,学识渊博,曾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的境地。郑玄投学门下三年不为马融所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的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有人说郑玄于数学,马融于是把他召去相见。郑玄当场解决了问题,这使得马融惊叹不已。此后,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亲自授学。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了七年,因其父母老迈需要归养,于是向马融告辞回归故里。马融认为郑玄一定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会因为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郑玄在经学界泰斗地位的确立,源自于本朝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

  十几年前,孝灵皇帝朝时,本朝的今、古文经学两派曾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这是两百年来,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第三次大争论,起因是因为一本书。

  本朝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何休先生用十七年时间写成了《公羊秋解诂》一书,对《公羊》一书的内容多所发明。从他的《公羊墨守》、《左氏膏盲》、《谷梁废疾》三文中可见,他认为《秋》三传中只有《公羊》义理深远,象墨子的城防一样无懈可击,而《左氏》与《谷梁》二传则存在严重的缺点,根本不值得研究。

  郑玄乃针对他的观点,著《发墨守》、《针膏育》、《起废疾》以驳斥之。他认为三传各有其优缺点,《公羊》并非十全十美。

  本朝今、古文经学两派的争论焦点其实都在《秋》三传上,而三传之间的门户之争又都集中在《左氏》是否得圣人真意而“传《秋》”这一问题上。

  《左氏秋》本是一部内容宏富的史著,与经学没什么关系。刘歆校秘书典的时候初次见到,他认为此书传不广,必须借经学而大力推行。所以奏请天子,要求立官置博士,以《左氏》依傍今文家的思维窠臼取媚人主。

  当时的今文经学博士们实际上并不了解《左氏》,拒绝其进官学。虽然古文《左氏》最终未能被立为官学,但依靠其自身的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益扩大,私学盛。本朝前两次今、古文经学两派之间的范升、陈元之争,李育、贾逵之争,都是由《左氏》而生。

  何休对今文经学家李育在与贾逵的论争中未能占到上风感到非常遗憾,而时下《左氏》越来越兴旺,《公羊》已经退无可据。面对这样的窘境,何休打算以攻为守,于是著立《公羊秋解诂》,打算重振今文经学在学术上的绝对地位。

  郑玄奋起反击,作《发墨守》、《起废疾》、《箴膏育》以反驳何休的论著。

  争论旷持久,争论的最后结果还是今文经学处于下风,今文经学再度遭到重击。

  何休见到郑玄的驳论后,对郑玄很佩服,但他也颇为不平:“康成入吾室,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

  何休和郑玄两人之间的争论以郑玄的胜出而告终,古文经学的地位因此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由于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叹服。当时京师人称何休为“学海”郑玄为“经神”郑玄的声望远超何休,追随郑玄学习的弟子有数千人之多。

  郑玄以古文经学为生,兼采今文经学之长,混糅今古文家法,融会为一,整百家之不齐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学理论。他利用自己这套独特的理论。从“通学”的立场上《秋》三传作综合研究,最终解决了两派争论的焦点问题,清除了两派之间的门户之见,肯定了古文经学的学术地位,基本上结束了这场长达两百余年的今、古文经学的大争辩。

  但问题是,因为受当时情况的限制,这场关系到今、古文经学两派生死存亡的大争论并没有击垮今文经学在官学上的主宰地位,这场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大争论的结果也没有以诏书的形式遍告天下州郡的学堂和士人。所以,今文经学派的顽固势力利用自己的官学地位,不断地向古文经学派展开反击,负隅顽抗。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今、古文经学两派官吏在学术上的分歧和在治国策略上的矛盾,以便顺利地实施新政,推行诸项改制措施,张温、卢植、马磾等人这次打算把他请出来,让他开堂授学。把他的“整百家之不齐”的先进学术思想和理论告诉天下士人,让他在两派士人中大力宣扬自己融会贯通了今、古文经两派学术的新的经学理纶,以消弭两派之间旷持久的纷争。

  张温、卢植等人的主张得到了上上下下一致赞同。

  李弘当然求之不得,他当即派出一百武技高超的亲卫,随同郑玄大师的弟子崔琰,数名大知堂弟子,往徐州寻访郑玄大师。

  郑玄最早隐居于青州北海的不其城南山。黄巾军起事后,因粮食断绝,随即遣散学生,往高密而去。后来高密也待不下去了,只好逃到徐州投靠陶谦。陶谦以师友之礼待之。郑玄把自己安顿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面,仍然夜以继,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经书。

  崔琰出身官吏之家,好击剑,尚武事。二十三岁才学《论语》,二十九岁时,他和好友公孙方结伴往青州,拜师于郑玄。崔琰一直保护着老师,跟着老师颠沛流离,直到老师安顿下来后,他才归返故里。

  崔琰的弟弟崔林此时已被太守许混征辟。许混听说崔琰回来了,大为惊喜,亲自跑到崔府相请。结果此事被崔烈知道了,他二话不说,请大将军写了一份调令,把崔琰、崔林一起调到了大将军府。许混懊悔不迭。人都让大将军府抢去了,自己白高兴一场。

  八月底,李弘和张温等人经过仔细商议,在三府之间合理调配了诸多从事掾属。

  长公主本来不参加具体政务,只负责巡檄监察之职,但李弘把长公主的权力扩大了。长公主不但负责巡檄各州郡,监察检举不法,还负责新政的制定和修改,督导诸府实施新政,主掌宗庙祭祀事,主掌博士祭酒等教育事,督领晋和邯郸大学堂,监督各地乡评,帮助北疆和冀州各府选拔人才。张温、卢植等诸多老臣,荀攸、张范、司马芝、崔均等诸多大吏全部隶属于长公主府。

  大司马府和大将军府不再合二为一,而是军政分开,各理军政。

  大司马府主掌六州四郡的政事,督领屯田事。在六州四郡推行新政。有关新政的各项具体措施由长公主府和长公主府主要大吏共同议定。大司马府负责具体实施。

  大司马府由长史李玮、司马谢明负责日常事务。余鹏、唐云、尹思、崔琰、卫觊、徐陵、袁涣、刘放、刘范、孙资、司马朗、赵咨、王凌等人任职十三曹掾。

  大将军府主掌天下兵事和六州四郡的军政。

  大将军府由长史朱穆、司马田畴负责日常事务。陈好、陈群、郑演、傅干、邢颙、甄俨、崔林、王昶、王晨、常林、杨俊等人任职诸曹掾属。

  张温和卢植等大吏提出了一项改制措施。

  在此特殊时期,应让鲜于辅和徐荣两位将军各领一部北疆军政,以减轻大司马府和大将军的压力,确保政令畅通和北疆的稳定。

  大将军李弘欣然同意,命令安北将军鲜于辅督领并州军政,龙骧将军徐荣督领河东和关西两地军政。北疆的武人开始拥有地方军政大权。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

  李弘和三府大吏仔细商议后,分别给袁绍、曹、张邈等人回书,督促他们尊奉天子,遵从长安朝廷圣旨,不要一意孤行,祸社稷。关于兖州刺史金尚,北疆有决心把他送到兖州上任。

  冀州现在百废待兴,诸府忙得团团转,哪有心思南下?无非是威胁一下他们而已。

  北疆大军现在一部分由麴义率领驻防于冀州北部,一部分由张燕率领驻防于冀州南部,赵云、姜舞率铁骑驻防于邯郸,逐王刘冥已经率军返回外。

  漠北都护府的庞德也送来了好消息。卫峻率乌拉尔山铁骑进驻大漠后,大漠形势随即发生了变化,胡族诸王纷纷派兵北上平叛。七月的时候,双方在落原打了一仗。西部鲜卑大人归逆阵亡,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野狼王游骑也战死了。不久,弥加、柯比熊和熊霸先后赶到漠北斡旋,步度更率部投降。

  野狼王死后,其子年幼,部属大多不服,野狼部落随即离散。一部分人在弥加的劝说下,投靠了步度更。一部分人跟随汉军南迁到了金雪原,投靠了拓跋部落。步度更随即以西部鲜卑大人的身份,率领族众南迁到原野狼部落居住的草场。

  按照大将军的命令,庞德、燕无畏、田豫等人召集大漠胡族诸位议事,商量部分胡族南迁边郡一事。同一时间,第一批南迁冀州的边郡百姓已经进入飞狐要

  冀州的清理土地已经接近尾声,安置民到各地屯田的事情迅速展开。十月即将到来,繁忙的秋收秋种就要开始了。

  九月下的一天,李弘突然接到了袁术的书信。

  第二卷世豪雄篇第四章破釜沉舟第二十节

  袁术离开了南

  李弘非常吃惊。在他的印象里,当今世上没人能让袁术吃瘪,但这个袁绍三两下就把袁术赶出了南,其手段之厉害,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八月中的时候,袁术听说袁微出任豫州刺史,袁谭出任颖川太守,而刘表又再一次率军攻打南,知道袁绍要对自己下手了。

  此时此刻,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击败刘表,占据荆州全境,否则,他连自己逃亡的方向都不知道。虽然刘表一直牵制着自己,袁阀诸多势力也在袁绍占据关东后背叛了自己。但自己还有军队,还有实力,完全可以和袁绍争个头破血。我得不到的东西,你也休想得到。

  袁术随即让孙贲、朱治、刘勋等人驻守在翟和鲁一线,防备袁谭、高干、潘凤的大军攻打颖川,自己尽起两万大军,南下攻击刘表。他邀请吕布随同自己南下作战,但吕布拒绝了。

  吕布和张辽带着六百多并州铁骑杀出武关后,立即赶到宛城向袁术求援。当时袁绍已经占据洛,袁术被袁绍、袁谭、刘表三路大军包围,处境越来越艰难。袁术自身危机重重,只能婉转回绝了吕布的恳求,当然,他也没有北上勤王的意思。袁术对吕布不错,照顾得很周全。当年他和孙坚的大军在京畿一带与吕布屡屡战,彼此仇怨甚深,但袁术并没有记这个仇。相反,他很感激吕布率军诛杀了董卓,替自己报了仇雪了恨。

  吕布无奈,只好和手下暂时寄居于宛城。

  袁绍稳定了关东后,实力越来越强,而袁术却越来越困窘。吕布认为从袁术目前的处境来看,指望他出兵,帮助自己北上勤王,事实上已经不可能了。吕布随即打算到洛求助于袁绍,但他看到袁氏兄弟手足相残,又不敢蹚这个浑水,以免两头得罪,坏了大事。另外,袁术对自己和自己的手下一直很照顾,自己也拉不下这个脸。吕布为此和张辽、魏续、李封等人商量多次,找个什么借口离开南,到洛去找袁绍?

  袁术也察觉到了吕布的心思,悄悄加强了对吕布的监控。袁术看上的不是吕布的勇武和他的六百多名铁骑,而是吕布怀里的圣旨。

  吕布有天子诏令各地州郡大吏西上勤王的圣旨。这是吕布杀出长安前,司徒王允给他的。当时长安城岌岌可危,为了预防万一,王允特意给了吕布这样一份圣旨,希望他能在城池失陷后,杀出重围,然后拿着这份圣旨到各地州郡招请援军,重新杀回长安,救回天子。

  吕布有了这份圣旨,就等于是天子的特使,凡尊奉当今天子的州郡,就要承认吕布的身份。吕布是奋威将军,仪比三司,假节,温侯,其官职和爵位不比袁术这位左将军差。但吕布最厉害的就是他至今还挂着参隶尚书事的头街,也就是说,只要袁术尊奉当今天子,他就无法指挥吕布。相反,吕布反而可以对他指手划脚,尤其是在勤王这件事上,他必须要听吕布的。不过,吕布的这种权势在今天这个靠实力说话的战时期,也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地方州郡大吏客气一点的,尊你是个将军,不客气的,可以无视他的存在。

  但如果哪位州郡大吏既尊奉天子,又有实力,那这份圣旨和吕布这位特使就很有作用了,他完全可以凭借这份圣旨,以勤王的名义,行征伐之事,大肆扩展自己的实力。比如袁术,他可以说刘表是阻挠自己勤王的大汉侫,然后堂堂正正地去杀刘表,打襄。袁术可能因此还能得到部分荆州门阀的同情和帮助,毕竟这个征伐占据了很大的“大义”名分。

  袁术这次反攻刘表,做足了勤王的声势。我要勤王就要稳定后方,我连自己的家都保不住,还勤什么王?但他没想到吕布竟然拒绝随其出征。

  吕布说,我去见刘表,让你们双方罢兵,合力勤王。

  吕布这话,让袁术瞠目结舌,然后捧腹狂笑“奉先老弟,你能不能先把勤王的想法放一放?现在关中的局势已经明朗,此时西上勤王,需要多少兵力,你估算过吗?刘表为什么打我,你好好想过吗?你是不是以为我和袁绍、刘表和好了,我们就会勤王?你能不能清醒一点,不要这么天真,不要这么一厢情愿好不好?”

  袁术说得已经很客气了。他心想吕布就一白痴,这个时候竟然还真的以为勤王就能拯救大汉。怪不得王允当初看中了他,十分相信他,把诛杀董卓和董卓势力的主要战事全部交给了他。只有吕布这种绝对忠诚,绝对强悍的武人才会跟着王允冒险,才会把自己的军队全部打光。虽然后来王允待他不薄,委他以参隶尚书事的重任,但归究底,还是因为吕布没有实力,对王允非常忠诚和依赖,凡事都听王允的,言听计从,对他的权柄不会产生任何威胁。王允为什么不让同样为诛杀董卓而立下功劳的皇甫嵩参隶尚书事?原因太简单了,皇甫嵩威震天下,王允和他比差距太远,权柄随时会被皇甫嵩拿去。

  吕布的头脑当然不会象袁术想象的那样简单。他自从跟着董卓后,为了保住自己和手下一帮兄弟的性命,为了替故主丁原报仇,刻意隐瞒自己的锋芒,凡事小心翼翼,唯恐遭遇不测。他这四年多来,何曾睡过一个安稳觉,过过一天快乐的日子?他早已不是过去的吕布了。

  王允利用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何尝又不是利用王允实现了自己的夙愿?他不但杀了董卓成为挽救社稷的功臣,声名鹊起。更凭借此功无可争议地进入了朝堂成为上卿,位同三公,权势显赫。一夜之间,自己就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功名和权势。而且还是自己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功名和权势。没有忍辱负重,没有艰苦的付出,没有血与泪,哪有今的收获?

  王允委他以重任,他虽然感激,但他知道自己没有根基,没有实力,没有学识,也没有什么资格和朝文武同议国事,所以他很低调。他一直在小心规避风险,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当今的时局变幻莫测,谁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果然,一个多月后,事情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刚到手的一切瞬间化为乌有,吕布由功臣转眼变成了叛逆。这一切的变化太快了,以致于吕布至今还无法正确认识今天下形势,无法正确判断正义与对错,无法做出正确的生存选择。

  自己该如何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实现天子和司徒大人的重托率军西进勤王,才有希望重新拥有刚刚失去的一切。

  在这几个月里,吕布利用自己的身份,走访了南诸多门阀世族,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了袁术目前所处的恶劣处境。如果袁术被袁绍赶走或者彻底击败,自己的处境就非常危险。袁绍拒绝尊奉当今天子,自己手上的这份圣旨可能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袁绍既然能杀朝廷大臣,当然也敢杀自己这个天子特使了。

  吕布随即决定离开袁术,到襄去见刘表。刘表是汉室宗亲,他总不至于拒绝尊奉天子。退一步说,就算刘表也拒绝尊奉天子,也拒绝西上勤王,但依刘表的身份,他还不至于杀了自己。自己带着部下到荆州避祸,应该是一个明智之举。

  吕布的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多数部下的赞同,但张辽反对。张辽认为勤王是一件非常急迫的事,虽然目前大人已经没有实力,但大人可以带着我们到北疆去。无论是大将军还是龙骧将军徐荣,都会我们回去。他们不会因为当大人奉旨阻挡北疆军进入长安而怪罪大人。

  吕布面羞愧,连连摇头“当徐大人离开渭水河时,曾对我说过,要我保护好天子,否则他要亲手杀了我,但我如今做了什么?我不但没有保护好天子,反而抛下天子,独自逃出了长安。我没有脸回北疆,我宁愿死在这里,也不回北疆。”

  吕布不愿意耽误张辽和诸多部下的前程,更不想他们跟着自己丢失性命,于是他对张辽说“文远,你带着愿意回北疆的将士们返回北疆吧。虽然此去北疆路途遥远,一路上也很危险,但你们总能到达北疆的。这比跟着我漫无目的地漂泊,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要好上很多很多。”

  张辽苦笑“奉先,我不能抛下你一人到北疆去。你既然不愿意,那就算了。我这条命是你救的,你我兄弟一场,死哪埋哪吧。”

  吕布非常感动,暗暗发誓,今生今世,就算粉身碎骨,也要让这帮兄弟都能好好活下去。

  吕布没有理睬袁术的冷嘲热讽,一笑置之,不为所动。

  袁术心里有气,他对吕布说,你要想平息这场战火,你就去洛见袁绍。你告诉他,不要欺人太甚,怒了我,我就把南变成废墟。

  袁术要借刀杀人,吕布也没有畏惧,带着六百多人就出发了。他走到鲁的时候,遇到了匆匆奔赴宛城的袁熙和审配。两人听说眼前这位将军就是吕布,大喜过望。其过份的热情,让忐忑不安的吕布受宠若惊。难道袁绍改弦易辙,要重新尊奉天子,西进勤王?

  审配说,吕大人,你直接从广成关方向到洛吧。我立即急书袁大人,请他派人到大谷关接大人。

  审配随即写了一份书信,让亲卫十万火急地送回洛

  大人很难改变自己一贯坚持的主张,这我们理解,但眼前的形势,又迫使我们必须要在尊奉天子的前提下,尽可能集结所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击败河北的李弘,稳定社稷。

  这个矛盾现在有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吕布和吕布手中的圣旨。吕布到了洛后,我们立即把这份天子圣旨和吕布所肩负的使命遍告天下州郡。这样各地州郡大吏自然明白了大人的心意。大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尊奉当今天子,但大人却通过接纳吕布这种办法,巧妙地告诉天下人,大人有西进铲除侫决心。我们因此避免了是否尊奉天子的争论,搁置了这个尖锐矛盾,转而在集结力量西进关中这个前提下,商讨如何铲除侫,如何稳定社。大人也因此免去了突然改弦易辙的尴尬,并且可以得到了尊奉当今天子和拒绝尊奉当今天子两股势力的共同支持。

  然后我们就此制定一个公开的西进关中的策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西进关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北疆军占据了关西,关中有董卓旧部和西凉叛军。所以为了铲除侫,我们首先要发展实力,其次才是西进,而西进最大的障碍不是关中叛逆,而是河北逆贼。我们打关中,李弘就要趁机渡河打我们。我们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西进关中根本就是空话,所以我们只有消灭了李弘和北疆军,才能稳定社稷。

  这样我们就把各地州郡大吏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河北。将来,当大人会盟各地州郡,率军攻打河北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派一支偏师,从南出发,进武关,夺长安,进而占据关中,则大人的王霸之业可成也。

  袁熙和审配赶到宛城的时候,南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受到攻击的不仅仅是南,还包括颖川。

  自刘表出兵后,汝南太守徐璆也出兵了,接着驻守广成关的潘凤、程涣出兵围住了鲁,袁谭和高干出兵围住了颖川翟城。

  袁术闻讯,匆忙率军回撤,但他随即就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留守宛城的军队在南几大门阀的收买和怂恿下,突然叛变,宛城失守了。

  袁术气疯了。徐璆这些原属袁阀的势力背叛他,他能理解,毕竟袁绍现在的优势太明显了。但那些天天和他称兄道弟的南门阀也背叛他,他就有点难以接受了。墙倒众人推啊。

  袁术见到袁熙和审配后,冷笑道:“袁本初打算把我送到哪?”

  袁熙陪着笑脸说道:“青州黄巾军在兖州展开了反攻,兖州牧曹大人向父亲数次求援,因此父亲大人打算让叔父率军到兖州帮助曹大人平叛。”

  袁术嘿嘿冷笑。

  审配拱手说道:“曹在寿张大捷后,损失严重,虽然竭力扩军,但至今不过只有数千大军。如果公路兄先占据陈留,断绝曹的粮草,然后和黄巾军前后夹击,那曹…”

  袁术面无表情,两眼瞪着笑的审配,一言不发。

  “兖州有八个郡,南只是一郡,两者相比,孰优孰劣?”审配接着劝道“公路兄现在在南,前有关中西凉叛逆的威胁,后有襄刘表的频繁攻击,形势非常不好。而公路兄如果到了兖州,形势就大不一样了。兖州的北边是河北的大将军李弘,南边是徐州的陶谦,这两位大人都和公路兄颇有情,只要公路兄一纸书信,两人必定鼎力相助。兖州目前除了那些被曹打得不成气候的黄巾蚁贼,就是元气大伤的曹,这等千载难逢的机会,公路兄可千万不要错过。”

  袁术又是一阵嘿嘿冷笑,笑得审配有点发

  “叔父大人到了兖州后,又要打仗,又要整治郡县,耗费颇大。”袁熙看到袁术脸色阴沉,心里发虚“父亲大人知道叔父手头拮据,所以特意…”

  袁术突然一龇嘴,哈哈大笑“好,我这个侄儿不错,我把南给你。

  **

  兖州。

  八月中的时候,青州黄巾军大帅司马俱在黄巾首领的强烈要求下,指挥大军向兖州中部郡县展开了攻击。

  这个时候兖州军的确没什么兵力。曹和各郡太守虽然用尽了办法,勉强凑足了一万人,但除掉被强征的民,也只有一半可用之兵。这五千人里大部分都是兖州各地的门阀富豪家的门客和私兵。到了这个时候了,只有动用老本了。

  黄巾军选择的时机的确不错,但人算不如天算。由于正是酷暑季节,加上又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兖州中部的东平国和济郡东部的几个县突然爆发了瘟疫,接着此瘟疫迅速向泰山蔓延。黄巾军不战而溃,泰山上的黄巾军和民也纷纷下山避祸。

  青州的田楷、刘备、孔融等大吏趁机率军展开反攻,把黄巾军和大量民向兖州方向驱赶。为了防止瘟疫蔓延到青州各郡,青州军想了许多办法,他们甚至挖断了所有通向青州的大小道路。

  曹也非常恐惧,命令各县官吏在城外架起大锅,煮烧草药,任由民取用。他还指挥大军四下焚烧丢弃的尸骨,掩埋散落在田野间死去的尸体,驱赶聚集在一起的民,唯恐瘟疫扩散到兖州西部郡县。

  黄巾军和民在青州军和兖州军的前后夹击下,不约而同地向黄河、向冀州逃去。

  曹听从了袁绍的建议,完全放开了黄河上的所有渡口,黄巾军和民一路畅通无阻,顺利北上。

  兖州的东郡被黄河一分为二,黄巾军逃过黄河后随即停下了脚步,继续留在东郡。而民则继续北上,向冀州而去。

  冀州的甘陵国首当其冲,率先遭到了民大的冲击。镇护将军张燕和太守许混一边急报大司马府、大将军府,一边竭尽全力赈济和安抚民。不久,渤海郡、魏郡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

  为了防止民把瘟疫带到冀州,襄楷大师和大知堂弟子,以及部分冀州医匠,带着大量草药,在各郡驻军的帮助下,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冀○、青三州的界之地,展开预防和救治。

  黄河南北两地全部陷入了极度恐慌中。

  曹在济郡定陶城指挥兖州军民和肆的瘟疫誓死相搏,但就在这个时候,他却接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袁术杀进了兖州。曹当即暴跳如雷,把袁绍的祖宗八代都骂翻了。

  九月中,袁术赶到颖川,会合了孙贲、朱治,两军合而为一,急速向陈留而去。

  大军刚刚进入兖州,就接到了兖州爆发瘟疫的消息。

  袁术气得破口大骂。惊骇之余,他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大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进驻雍丘城。

  陈留太守张邈突然听说袁术率军到了兖州,顿时大惊失。袁绍好狠的手段,竟然这么快就把袁术赶出了南,但袁绍这招驱狼虎,也未免太狠了一点。虎狼相残,兖州危矣。袁术为了生存,势必要拼命,而曹为了活着,也不会束手就擒,这下兖州遭殃了。

  张邈一边急报曹,一边亲自赶到雍丘。他质问袁术,你为什么非要到兖州来蹚这趟浑水?兖州变成了废墟,对你有什么好处?你是不是活腻味了。这兖州现在谁都想要,河北的大将军,青州的黄巾军,还有你这个路中悍鬼,这么多人抢一个兖州,兖州肯定要变成齑粉。

  袁术和他嘻嘻哈哈,陪着他一起痛骂袁绍,然后留他吃饭唱酒赏女乐。袁术说,我是什么人你还不了解?你以为我想到兖州?我没地方去啊。你给我指点一条明路?

  张邈说,你到扬州去。李弘和袁绍迟早要打起来,将来扬州的粮食就是袁绍的命子。等袁绍求你的时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就来了。

  袁术大笑“孟卓兄,你和你弟弟两个人都没能扳倒陈温,我就更不行了。”

  “陈温是汝南人,和你有同郡之谊,他又是你父亲袁逢大人的弟子,和你有同门之情。你去扬州,他还不乖乖把扬州让给你?”

  这句话戳到了袁术的痛处,袁术当场就拉下了脸“你什么意思?你明明知道我现在落魄了,你还让我去看一个下人的脸色?我告诉你,我袁术腿短,不愿意走一千多里路到扬州,我就要你的陈留郡。”

  张邈拂袖而去。

  等他到了陈留城下,突然发现城上的大旗变了,变成袁术的了。

  张邈无奈,仰天长叹“这个路中悍鬼,还是那副臭德行,要什么就抢什么,全然不顾后果。你既然想死,那就随你去吧。”

  **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十月。

  邯郸,大将军行辕。

  袁术出走兖州,使得河北的形势突然严峻起来。李弘随即召集三府主要大吏,商议对策。

  当初北疆以为徐荣的大军撤离关东后,袁绍和袁术要在关东和荆、豫一带互相抗衡。袁氏兄弟面对面的对立和征伐,会让本来就已经分裂的袁阀变得越来越弱,其势力和影响力也会因为惨烈的内讧而变得越来越小,部分忠心追随袁阀的州郡力量也会因为无所适从而失望,由失望而离去,继而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势力。这样一来,河北就有可能集中力量,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叛逆。

  然而,现在看来,北疆显然低估了袁绍的实力。袁术的出走,主要原因是因为实力有限,而造成实力有限的原因是因为刘表的不断攻击,而刘表之所以很早就出现在襄,却是源自袁绍之手。也就是说,袁绍独到的眼光和长远的思虑,让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占据了先机,并成功遏制了袁术的发展,最终迫使袁术放弃了南

  袁绍兵不血刃占据关东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运气。长安两次兵变的时间间隔太短,北疆无法做出及时反应,更无法准确预渊后果。无奈之下,只好拱手让出了洛。但袁绍成功走袁术,顺利控制荆、豫两州,却是完全得益于袁绍本人的精确筹划。

  袁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先失冀州,后得关东,再据荆、豫,其实力变化之快,让李弘和河北众多大吏惊叹不已。

  惊叹之余就是心情沉重了。袁绍有了洛这个京都,再加上两个富裕而基本稳定的荆、豫两州,其实力会飞速增长。如果北疆大军不迅速南下平叛,黄河以南的州郡迟早都会对袁绍俯首称臣。

  现在,已经可以预见到李弘和袁绍两大势力,在不久的将来,将决战于黄河了。

  袁术在这份书信里,恳求李弘帮他一把“只要大将军陈兵于黄河北岸,牵制黄巾军和曹的兖州军,我就感激不尽了。”

  这个要求的确很小,不答应实在过意不去,但这是不是袁绍的圈套?

  不论袁绍和袁术是否已经和好,他们终究都是袁阀子弟,是血浓于水的亲兄弟。在关系到袁阀存亡的时刻,两人自然会齐心合力,所以现在如果任由袁术占据兖州,只会增强袁绍的实力,这对河北非常不利。这个忙不能帮,但目前兖州的现状很残酷,袁术即使没有李弘的帮助,他凭自己手上那一万多人的大军,也一样能占据兖州。

  是否立即出兵南下?

  麴义急报,公孙瓒兵发龙凑,双方再度开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