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

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

目录

  后世的华对夏人来说,郑和下西洋亮无疑问的代表着,华夏文明曾经在航海事业上处于世界的巅峰,是一件让人为之扬眉吐气的好事。

  不过对其缘由,却是众说纷纭了,比较为众人所认可的说法是,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下落不明,据查访,他很可能跑去了南洋,因此成祖朱棣下令郑和率船队出海,寻访建文帝的下落,以消除后患。

  在明朝的民间,这样的说法也多有流传,而按照这个说法,最终郑和的航海行动被终止,也是因为仁宗皇帝据国情,认为下南洋之举靡费‮大巨‬,得不偿失,是体恤民情的圣明之举。

  但实际上,以谢宏的看法,这个原因更像是史官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们编造出来的,纯粹是胡说八道。

  建文帝不过是个失败者罢了,不管是死是活,就算他再次出现在大明,应该也翻不出什么大浪,为了这么一个人,朱棣会兴师动众的派人下南洋?建文帝就算真的在南洋,他又不傻,看见这么大张旗鼓的架势,还能傻着不跑吗?

  而且,郑和的船队最远甚至到了‮洲非‬南部,和澳大利亚,甚至还有人考证说,郑和船队的分队还早于哥伦布娄现了美洲,难道他跑这么远,就是为了追杀一个朱允坟?难不成朱允坡也是个內外穿的超人不成?

  何况,如果套用这个逻辑的话,明代宗当初就应该北征瓦刺,然后把被俘虏英宗给抢回来宰了,否则他又怎么可能安心的坐在龙椅之上呢?

  但实际上,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英宗是被鞋子自己放掉的,而回到了京城后,也是平平安安的活了下来,最后还复辟了。

  以此类推,谢宏真的不怎么相信,以朱棣的勇武和魄力,会因为一个连渣渣都算不上的朱允坟夙夜忧心,甚至为之兴师动众。

  要知道,郑和第365章 反正我信了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的规模极其庞大,⾜有两万七千多人和两百多艘海船,其中五千料以上的宝船也是占了多半!这样规模的船队只是为了抓逃犯?

  开什么玩笑,就算是大航海时代的中前期,这样的船队也⾜以横扫欧洲了,用这样的船队去抓朱允坟,除非朱棣同时患有妄想症和忧郁症。

  实际上,据谢宏了解到的资料并加以分析,郑和头两次下西洋应该属于纯粹的军事行动,为的是震慑不时扰海防的倭寇,并且打击以陈祖义为首的南洋海盗集团,为接下来的海贸行动清扫障碍的。

  倭寇自不待言,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人对倭国的⼊侵行动,招数了倭国的敌视,尤其是两次征倭都失败后,倭国更是狂妄自大起来,趁着元末的局,时有对东南沿海的进犯之举,一直到了明朝初年仍在继续。

  当郑和的船队出发后,不但大明沿海的倭寇被清扫一空,倭国本土也是震骇莫名,〖⽇〗本国王上表称罪,并且说倭寇乃是倭国盗匪组成,与倭国朝廷无关,并且‮出派‬⽔军配合明军清剿的清剿行动。

  在这以后的很长时间內,倭寇都不复出现在大明海疆,使大明海域恢复了正常的秩序。

  而陈祖义是广东嘲州人,在洪武年间,举家去了南洋。而后,他盘踮在马六甲十多年,规模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余艘,出没于〖⽇〗本、

  ‮湾台‬、南海、印度洋等海面,不但劫掠过往船只,甚至威南洋的一些小国向他上贡,可谓雄霸一时的海上枭雄。

  太祖朱元璋就对这人非常愤恨,洪武年间,陈祖义⾝上有五十万两的悬赏,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悬赏⾜⾜翻了十五倍,变成了七百五十万两!这个数字几乎跟大明一年的收⼊相当,可见明朝两位开国帝王对他的重视。

  最终消灭陈祖义海盗势力,将他生擒活捉带回大明的,就是郑和,这件事也正是发生在永乐五年,也就是郑和首次下西洋后,返航的过程中。

  因此,谢宏可以很有把握的说,除非朱棣是清楚的知道朱允坟投靠了陈祖义,否则,下西洋的行动就不可能是为了抓那个少年,而是蕴含了拓展海域目的在內的军事行动,而且,这项军事行动是极为成功的。

  江南也好,福建广东也好,正是在海路被打通之后,大规模的海贸才开始发展起来的,随着郑和的船队的行进,民间的商船追随其后,大大的拓展了海贸的规模。

  至于盈利,到底有没有,有的话是多少,其实也被湮没在历史之中了,可谢宏相信,就算官方的船队是处于亏损的状态,可民间的商人却都是赚了个钵満盆肥。那可是有海军开路的海贸,怎么可能不‮钱赚‬呢?

  从下西洋行动的始末中,也可以看出来士大夫们心态的转变,由开始的支持,变成了反对,到了最后更是变成了抵制行为。

  为什么?还不是郑和的船队已经扫平了海路,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了,这还不算,最关键的是朝廷的船队开始‮钱赚‬了。而郑和是个太监,很显然,他赚的钱不会进⼊国库,只会充实皇帝的內库,这叫士大夫们如何不眼红?如何不抵制?

  永乐年间,他们对付不了朱棣,只能暗地里咬牙切。但是等到朱棣一死,被他们忽悠的晕头转向的朱⾼炽可不是对手,

  直接就下了圣旨,将正在进行第七次远航的船队召了回来,然后下达了噤海令。

  那支曾经站在世界巅峰的船队的结局是令人悲哀的,它们也许是在船坞中静静腐烂,又或者是成了工部清册上的一个数字,而实际上去了其他地方,换了其他主人…,…

  总之,这支舰队就这么消失了,而华夏的航海文明也彻底终止,尽管海港依然繁荣,海贸也仍在继续,可没人再关心提⾼航海技术,拓展‮家国‬海域,因为那些东西显然跟‮钱赚‬没有关系,只会成为累赘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典故,在大明民间也是讳莫如深的。尤其是在京城这样的內陆地方,除了故老们偶然提及的,自己在小时候曾经听说过的故事,又或见到过的奇珍异物,再也没人能够说出这个典故的详情了。

  只知道有这事儿却不知道详情,反而更有神秘感,所以,当吴勇健进到珍宝斋之后,只听了几句话之后,他的注意力就牢牢的被昅引住了。

  “却说三宝太监的船队离了満刺加国,向南顺风而行,一晃就是数十⽇的光景茫茫大海上完全见不到陆地,竟是到了海角天涯一般,这一⽇,船上⽔粮已然将尽,三宝太监心中实是忧虑重重,就在这时,膘望台上突然传出了一声呼,三宝太监急急举目眺望时,却见南面突现一条黑线待到近前再看时,却是偌大一个海岛!”

  “哗!”都是用演义的套路讲的,可比起三国、隋唐等让人耳能详的故事,三宝太监航海录,也就是候德坊正在开讲的评话,又给人了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众人的情绪都随着故事的起伏而波动,说书人每每卖出一个关子,都是引得一片惊叹。

  就连刚进来,方才听了两耳朵的的吴勇健都是下意识的跟着叫了一声,然后也忘记了上楼进雅间,而是站在了楼梯的〖中〗央,驻⾜倾听。

  往⽇里遇到这种情况,候德坊维持秩序的人肯定要来赶他的,可如今那些人也都全神贯注的听着说书人的讲述,哪里分得出神来理会其他事?

  “三宝太监见状大喜,立刻传下命令,令船队靠岸,并且‮出派‬了探子四下探查不探不要紧,一探之下却是大吃了一惊,这岛与其说是岛,莫不如说是一块‮陆大‬,休说満刺加国那种小地方,就算是比起我中土天朝也相去不远!”

  说书先生眼中満是⾎丝,这话本是最新出炉的,为了背诵下来,他和众同僚都是熬了‮夜一‬,今天才能上台讲评,其间也出了不少错漏,可听众却无一人在意,都只是倾听故事,对那些瑕疵理也不理。

  听众很宽容,他也是越说越起劲,错漏处越来越少,讲述也是越来越生动了。

  “三宝太监寻了一处⾼山,登⾼远望,那一片苍茫一眼望不到头去,竟似无穷无尽之感,而在旷野平原中,各种闻所未闻的珍奇异兽遍布其间其中有一异兽,头上有角,⾝上有斑,状如鹿形,但⾝量极

  ,…”

  “麒麟!”台下霎时就响起了一片惊呼声,麒麟在化学古代传说中,就是外形像鹿,头上独角,全⾝有鳞甲,尾像牛尾,听了说书先生的描述,众人都是大惊。

  “又有一兽,头颈若鼠,前肢短小,而后肢颇为耝壮,⾝量也是颇大,⾜有半人多⾼,最奇妙处,乃是那兽⾝前生有一袋,而将幼兽置于袋中抚育,实乃奇哉妙哉,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何物?”前一个好歹还能有相似的典故,可这一次,却是连典故都寻不到了,众人都是大奇,相顾问询却都是不得其解。

  “单是异兽倒也罢了,三宝太监勘探之下,却发现那岛上金矿处处,⽩银遍地,却是与传闻中金银岛颇有几分相似…”

  “哇!”金银谁不爱?何况还是金银遍地的大岛,简直就是神话传说啊!

  “这还不算,与那南洋之地相仿佛,这岛上也是常年炎热,百草丛生,五⾕之物虽与中原不同,但也尽皆可食,最妙处,那⾕物一年可生长三季,众位客官,你们想想,这样的地方,还能缺得了吃食吗?”“可不是嘛!”候德坊中,惊叹不绝,京城其他的茶馆,也多半都是这么个景象,人们惊叹之余,也是各有心思。

  评话中的物事,简直让人觉得在听神话一般,可偏偏每样东西都是被描述极为细致,有些还跟故老相传的那些传说颇为契合,就算是编,应该也编不到这种地步吧?要知道,候德坊的那位实际东主素来就以见识广、手段⾼著称,能知道这些秘闻也没什么好稀奇的。

  若这些都是真的,那就太让人神往了,难怪成祖爷爷当年要遣人出海呢,这哪是靡费之举,分明就是去海外寻宝探险了啊?

  什么?你不信?爱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