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1751-1752

1751-1752

目录

  崇祯感觉很抑郁,好不容易站出来,搞得这么动,竟然是涮我玩的?

  其实这也不怪刘首辅,毕竟他从没打过仗,偶尔动,以⾝报国,动完了,回家‮觉睡‬,误会而已。

  但崇祯生气了,生气的结果就是,他决定让刘首辅动到底,一定要他去督师。

  关键时刻,杨嗣昌出面了。

  杨嗣昌之所以出头,并非是他跟刘首辅有什么情,实在是刘首辅太差,太没⽔平,让这号人去带兵,他自己死了倒没啥,可惜了兵。

  所以他向皇帝建议,刘首辅就让他回去吧。目前在京城里,能当督师的,只有一个人。

  崇祯知道这个人是谁,但他不想用。

  杨嗣昌坚持,这是唯一人选。

  崇祯最终同意了。

  三天后,卢象升再次上任。

  此时,清军的气势已经达到顶点,接连攻克城池,形势非常危急。

  然而卢象升没有行动,他依然按兵未动。

  因为此时他的手下,只有五千人,杨嗣昌讲道理,⾼起潜却不讲,到底,调走了大部主力,留下的只有这些人。

  打,只能是死路一条,卢象升很犹豫。

  就在这时,他得知了一个消息——⾼失陷了。

  ⾼,位处直隶(今河北),是个小县城,没兵,也没钱,然而这个县城的失陷,却震惊了所有的人。

  因为有个退休⼲部,就住在县城里,他的名字叫孙承宗。

  他培养出了袁崇焕,构建了关宁防线,阻挡了清军几十年,熬得努尔哈⾚(包括皇太极)都挂了,也没能啃动。无论怎么看,都够意思了。

  心⾎、才华、战略、人才,这位举世无双的天才,已经奉献了所有的一切,然而,他终将把报国之誓言,进行到人生的最后时刻。

  清军进攻的时候,孙承宗七十六岁,城內并没有守军,也没有将领,更没有粮草,弹丸之地,不堪一击。

  很明显,清军知道谁住在这里,所以他们并没有进攻,‮出派‬使者,耐心劝降,做对方的思想工作,对于这位超级牛人,可谓是给⾜了面子。

  而孙承宗的态度,是这样的,清军到来的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上了城墙,开始坚守。

  在其感召之下,城中数千百姓,无一人逃亡,准备敌。

  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道周,想起后来的卢象升,想起这帮顽固不化的人,正如电影集结号里,在得知战友战死的消息后,男主角叹息一声的那句台词:

  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有一个算一个,都他妈死心眼。

  ⻩道周和孙承宗应该不是教导队出来的,但确实是死心眼。

  这种死心眼,在历史中的专用称谓,叫做——气节。

  失望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在坚守几天后,⾼失守,孙承宗被俘。

  对于这位俘虏,清军给予了很⾼的礼遇,希望他能投降,当然,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被拒绝之后,他们毫无意外,只是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此人。

  按照寻常的规矩,应该是推出去杀掉,成全对方的忠义,比如文天祥等等,都是这么办的。

  然而清军对于这位‮磨折‬了他们几十年的老对手,似乎崇拜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决定,给予他自尽的权利。

  孙承宗接受了敌人的敬意,他整顿⾐着,向北方叩头,然后,自尽而死。

  这就是气节。

  消息很快流传开来,举国悲痛。

  崇祯十一年(1638)十二月二十⽇,听说此事的卢象升,终于下定了决心。

  此前,他曾多次下令,希望⾼起潜部向他靠拢,合兵与清军作战,但⾼起潜毫不理会。而从杨嗣昌那里,他得知,自己将无法再得到任何支援。他的粮草已极度缺乏,兵力仅有五千,几近弹尽粮绝。

  而清军的主力,就在他的驻地前方,兵力是他的十倍,锋芒正锐。

  弄清眼前形势的卢象升,走出了大营。

  和孙承宗一样,他向着北方,行叩拜礼。

  然后,他召集所有的部下,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作战多年,⾝经几十战,无一败绩,今⽇弹尽粮绝,敌众我寡,

  而我决心已定,明⽇出战,愿战着随,愿走者留,但求以死报国,不求生还!

  十二月二十一⽇,卢象升率五千人,向前进发,所部皆从,无一人留守。

  出发的时候,卢象升⾝穿孝服,这意味着,他没有打算活着回来。

  前进至巨鹿时,遭遇清军主力‮队部‬,作战开始。

  清军的人数,至今尚不清楚,据史料推断,至少在三万以上,包围了卢象升部。

  面对強敌,卢象升毫无畏惧。他列阵敌,与清军展开死战,双方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战况极为惨烈,卢象升率部反复冲击,左冲右突,清军损失极大。

  在这天临近夜晚的时候,卢象升明⽩,败局已定了。

  

  

  

  上一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