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1461-1470

1461-1470

目录

  [1461]

  要论出⾝,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流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王安,只是想赌一把。

  一年后,他赌赢了。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宮继位,以防有变。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宮,凶多吉少。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判断。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宮。

  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了皇宮,成功即位。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人第一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

  继杨涟之后,东林的几位‮导领‬,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的一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要发达了。

  但当他真正踏⼊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捧上去的,但三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和以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为首的楚,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三的核心,是浙,此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一贯,一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一精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內外,浙遍布。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2]

  齐和楚也不简单,这两个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浪。

  三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板砖上去就拍。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提包拍马开始,一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开始寻找一个恰当的人选。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

  此人出⾝名门,文武双全,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朝廷阅兵,他骑匹马,没打招呼,稀里糊涂就跑了进去,又稀里糊涂地要走。

  阅兵的人不⼲,告诉他你要不露一手,今天就别想走。

  梅之焕二话不说,拿起弓就,九发九中,完啥也不说,摆了个特别酷的动作,就走人了(长揖上马而去)。

  除上述优点外,这人还特有正义感,东厂坑人,他就骂东厂,沈一贯结,他就骂沈一贯,是个相当強硬的人。

  但汪文言之所以找到这位仁兄,不是因为他会箭,很正直,而是因为他的籍贯。

  梅之焕,是湖广人,具体地说,是湖北⿇城人。

  明代官场里,最重要的两大关系,就是师生、老乡。一个地方出来的,都到京城来混饭吃,老乡关系一攀,就是兄弟了。所以自打进⼊朝廷,梅之焕认识的,大都是楚成员。

  可这人偏偏是个东林

  有着坚定的东林背景,又与楚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好,这正是那个计划所需要的人。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3]

  汪文言认为,遇到敌人,直接硬⼲是不对的,在起板砖之前,应该先让他自己绊一跤。

  三是不好下手的,只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把三变成两,就好下手了。

  在仔细衡量利弊后,他选择了楚

  因为在不久之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虽然张居正大人已经死去多年,却依然被人怀念,于是朝中有人提议,要把这位大人从坟里再掘出来,修理一顿。

  这个建议的提出,充分说明朝廷里有一大帮吃了没事⼲,且心理极其暗‮态变‬的‮八王‬蛋,按说是没什么人理的,可不巧的是,提议的人,是浙的成员。

  这下就热闹了,许多东林人闻讯后,纷纷赶来骂仗,痛斥三,支持张居正。

  说句实话,当年反对张居正的时候,东林也没少掺合,之所以跑来伸张正义,无非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提议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三提出的,就是错的,对人不对事,不必当真。

  梅之焕也进来揷了句话,且相当不客气:

  “如果江陵(指张居正)还在,你们这些无聇小人还敢这样吗?”

  话音刚落,就有人接连上书,表示同意,但让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是,支持他的人,并不是东林,而是官应震。

  官应震,是楚的首领,他之所以支持梅之焕,除了两人是老乡,关系不错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死去的张居正先生,是湖广人。

  这件事情让汪文言认识到,所谓三,并不是铁板一块,只要动动手脚,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所以,他找到了梅之焕,拉拢了官应震,开始搞小动作。

  至于他搞了什么小动作,我确实很想讲讲,可惜史书没写,我也不知道,只好省略,反正结论是三被搞垮了。

  此后的事情,我此前已经讲过了,方从哲被迫退休,东林人全面掌权,杨涟升任左副都御史,赵南星任吏部尚书,⾼攀龙任光禄丞,邹元标任左都御史等等。

  之所以让你再看一遍,是要告诉你,在这几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是一个沉默的男人。

  这就是东林成功的全部奥秘,很明显,不太符合其一贯正面光辉的形象,所以如果有所隐晦,似乎可以理解。

  东林的成功之路到此结束,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讲下一课:东林的失败之路。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4]

  在我看来,东林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自大、狂妄,以及嚣张,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如果要在这群人中寻找一个失败的代表,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杨涟,也不是左光斗,而是赵南星。

  虽然前两个人很有名,但要论东林內的资历跟地位,他们和赵先生庒就没法比。

  关于赵南星先生的简历,之前已经介绍过了,从东林创始人顾宪成时‮开代‬始,他就是东林的‮导领‬,原先⼲人事,回家呆了二十多年,人老心不老,又回来⼲人事。

  一直以来,东林的最⾼‮导领‬人(或者叫精神领袖),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顾宪成、邹元标以及赵南星。

  顾宪成已经死了,天启二年,邹元标也退休了,现在只剩下了赵南星。

  赵先生不但在东林內有着至⾼无上的地位,他在‮府政‬里,也占据着最牛的职务——吏部尚书。一手抓东林,一手抓人事权,换句话说,赵南星就是朝廷的实际掌控者

  但失败之源,正是此人。

  天启三年(1623),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是京察年。

  所谓京察年,也就是‮腾折‬年。六年一次,上级考核各级官吏,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万历年间的几次京察,每年搞得不亦乐乎,今年也不例外。

  按照规定,主持‮腾折‬工作的,是吏部尚书,也就是说,是赵南星。

  赵南星是个很负责的人,经过仔细考察,列出了第一批名单,从朝廷滚蛋的名单,包括以下四人:亓诗教、官应震、吴亮嗣、赵兴邦。

  如果你记好,应该记得这几位倒霉蛋的⾝份,亓诗教,齐首领,赵兴邦,浙骨⼲、官应震、吴亮嗣,楚首领。

  此时的朝政局势,大致是这样的,东林大权在握,三一盘散沙,已经成了落⽔狗。

  很明显,虽然这几位兄弟已经很惨了,但赵先生并不⼲休,他一定要痛打落⽔狗。

  这是一个很过分的行为,不但要挤掉他们的政治地位,还要挤掉他们的饭碗,实在太不厚道。

  更不厚道的是,就在不久之前,楚还曾是东林的同盟,帮助他们掌控‮权政‬,结果官应震大人连庇股都没坐热,就被轰走了。

  这就意味着,汪文言先生连哄带骗,好不容易建立的牢固同盟,就此彻底崩塌。

  -----------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5]

  赵大人在把他们扫地出门的同时,也不忘给这四位下岗人员一个响亮的称号——四凶。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四凶论》,以示纪念。

  跟着这四位一起走人的,还有若⼲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份:三成员、落⽔狗。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既然赵大人不给饭吃,就只好另找饭馆开饭了。

  就在此时,一个人站在他们面前,体贴地对他们说,在这世界上,赵南星并不是唯一的饭馆老板。

  据史料记载,这个人言语温和,面目慈祥,是个亲切的胖老头。

  现在,让我们隆重介绍:明代太监中的极品,宦官制度的终极产物,让刘瑾、王振等先辈汗颜的后来者,比万岁只差一千岁的杰出坏人、恶、流氓地痞的综合体——魏忠贤。

  魏忠贤,北直隶(今河北)肃宁县人,曾用名先是魏进忠,后是李进忠。

  对于魏公公的出⾝,历史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的⽗⺟都是贫苦农民;另一种说,他的⽗⺟都是街头玩杂耍的。

  说法是不同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农民或杂耍,都是穷人。

  家里穷,自然就没钱给他读书,不读书,自然就不识字,也没法考取功名,升官发财,小孩不上学,⽗⺟又不管,只能整天在街上闲逛。

  就这样,少年魏忠贤成为了失学儿童、文盲、社会无业游人员。

  但这样的悲惨遭遇,丝毫没有影响魏忠贤的心情,因为他庒儿不觉得自己很惨。

  混混的幸福

  多年前,我曾研习过社会学,并从中发现了这样一条原理:社会垃圾(俗称混混),是从来不会自卑的。

  虽然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人渣、败类、计划生育的败笔,但在他们自己看来,能成为一个混混,是极其光荣且值得骄傲的。

  因为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在混,对于这些人而言,打架、斗殴、闹事,都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抢小孩的糖和完成一座建筑工程,都是人生意义的自我实现,没有任何区别。

  做了一件坏事,却绝不会后悔愧疚,并为之感到无比光辉与自豪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坏人,一个纯粹的坏人,一个坏得掉渣的坏人。

  魏忠贤,就是这样一个坏人。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6]

  据史料记载,少年魏忠贤应该是个非常开朗的人,虽然他没钱上学,没法读书,没有工作,却从不唉声叹气,相当乐观。

  面对一没钱、二没前途的不利局面,魏忠贤不等不靠,毅然走上社会,大玩特玩,并在实际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格(市井一无赖尔)。

  他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言善辩(目不识丁,言辞犀利),没读过书,却无师自通(多狡诈),更为难得的是,他虽然⾝无分文,却怀万贯,具体表现为明明吃饭的钱都没有,还敢跑去‮博赌‬(家无分文而一掷百万),赌输后没钱给,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依然无怨无悔,下次再来。

  混到这个份上,可算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混混魏忠贤,也是有家庭的,至少曾经有过。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里就给他娶了老婆,后来还生了个女儿,一家人过得还不错。

  但为了快乐的混混生活,魏忠贤坚定地抛弃了家庭,在他尚未成为太监之前,四处寻花问柳,城中的大小院,都留下了他的⾜迹,家里仅有的一点钱财,也被他用光用尽。

  被债主上门的魏忠贤,终于幡然悔悟,经过仔细反省,他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还有个女儿。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卖掉了自己的女儿,以极其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为了还清赌债。

  能⼲出这种事情的人,也就不是人了,魏忠贤的老婆受不了了,离家出走改嫁了。应该说,这个决定很正确,因为按当时情形看,下一个被卖的,很可能是她。

  原本只有家,现在连家都没了,卖无可卖的魏忠贤再次陷⼊了困境。

  被债主上门的魏忠贤,再次幡然悔悟,经过再次反省,他再次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所有,事实上,还多了件东西。

  只要丢掉这件东西,就能找一份好工作——太监。

  这并非魏忠贤的个人想法,事实上在当地,这是许多人的共识。

  魏忠贤所在的直隶省河间府,一向盛产太监,由于此地距离京城很近,且比较穷,从来都是宮中太监的主要产地,并形成了固定产业,也算是当地创收的一种主要方式。

  混混都混不下去,人生失败到这个程度,必须豁出去了。

  经过短期的烈思想斗争,魏忠贤树立了当太监的远大理想,然而当他决心在太监的大道上奋勇前进的时候,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要当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7]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做太监,是迫于无奈,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我要严肃地告诉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太监,是一份工作,极其热门的工作,而想成为一名太监,是很难的。

  事实上,太监这个职业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一个极其简单的原因——宮里只有女人。

  由于老婆太多,忙不过来,为保证皇帝陛下不戴绿帽子(这是很有可能的),宮里不能进男人。可问题是,宮里太大,上千人吃喝拉撒,重活累活得有人⼲,女的⼲不了,男的不能进,只好不男不女了。

  换句话说,太监其实就是进城⼲活的劳工。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工作地点,是皇宮。

  既然是劳工,就有用工指标,毕竟太监也有个新陈代谢,老太监死了,新太监才能进,也就是说,每年录取太监比例相当低。

  有多低呢?我统计了一下,大致是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哪年招还说不准,今年要不缺人,就不招。

  对于有志于踏⼊这一热门行业,成为合格太监的众多有志青年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残酷的事实,因为这意味着,在一百个符合条件(割了)的人中,只有十到十五人,能够成为光荣的太监。

  事实上,自明代中期,每年都有上千名符合条件(割过了),却没法⼊宮的太监(候选)在京城等着。

  要知道,万一切了,又当不了太监,那就惨了。虽说太监很吃香,但归结底,吃香的只是太监的工资收⼊,不是太监本人。对于这类“割了”的人,‮民人‬群众是相当鄙视的。

  所以众多未能成功⼊选的太监候选人,既不能⼊宮,也不能回家,只能在京城混。后来混得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京城社会治安的稳定,为此,明朝‮府政‬曾颁布法令: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阉割。

  我一直相信,世事皆有可能。

  太监之所以如此热门,除了能够找工作,混饭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权力。

  公正地讲,明代是一个公正的朝代。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哪怕是八辈贫农,全家只有一条子,只要出个能读书的,就能当官,就能进⼊朝廷,最终掌控无数人的命运。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条道路虽然公正,却不平坦。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8]

  因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走着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着上去——踩着那些被你淘汰的人。

  明朝的进士,三年考一次,每次录取名额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能进⼊朝廷,看见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决定所有人命运的,只是那张⽩纸,和几道‮试考‬的题目。

  同一张纸,同一道题目,同一个地方。

  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不同的手。

  能否出人头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领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够超越常人,必定与众不同的信念。

  所以我一直认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杰出、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它杜绝了自东汉以来,‮败腐‬不堪的门阀制度,最大地保证了人才的选拔,虽然它并不完美,却亦无可取代。

  当然,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当你考上了进士,脫离了科举体系,就会发现,自己进⼊了另一个全新的体系——文官体系。

  在那个体系中,你只是微不⾜道的一员,还要熬资历,⼲工作,斗智斗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之后,你才能成为精英中的精英,并具备⾜够的智商和经验,‮导领‬这个伟大的国度继续前进。

  这就是于谦、李贤、徐阶、张居正、申时行等人的成功之道,也是必经之道。虽然他们都具有优异的天赋,坚韧的格,坎坷的经历,但要想名流千古,这是无法逃避的代价。

  在那条通往最⾼宝座的道路上,只有最优秀,最聪明,最有天分的人,才能到达终点

  但许多人不知道,有些不那么聪明,不那么优秀,不那么有天分的人,也能走到终点。

  因为在通往终点的方向,有一条捷径,这条捷径,就是太监之路。

  太监不需要读诗书,不需要层层培训,不需要处理政务,不需要苦苦挣扎,他们能够跨过所有文官体系的痛苦经历,直接获取成功,只需要讨好一人——皇帝。

  皇帝就是老板,就是CEO,就是一言九鼎,总而言之,是说了就算的人物。

  而太监,就在皇帝的⾝边,所以只要哄好皇帝,太监就能得到权力,以及他想得到的一切。

  这就是有明一代,无数的人志愿成为太监的全部、‮实真‬的原因。

  但现在摆在无业游民魏忠贤面前的,不仅仅是个录取名额比例,还有一个更为基本的难点——阉割问题。

  --------

  各位朋友:

  非常抱歉,今天晚上第二篇我以为发出去了,结果却没有发出去,现在补上。实在抱歉。希望大家理解。

  当年明月

  2008年7月1⽇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9]

  魏忠贤当政以后,对自己以前的历史万般遮掩,特别是他怎么当上太监,怎么进宮这一段,是绝口不提,搞得云里雾里,捉摸不透。

  但这种行为,就好比骂自己的儿子是‮八王‬蛋一样,最终只能自取其辱。

  他当年的死,后来的死敌刘若愚太监告诉我们,魏公公不愿提及发家史,是因为违背了太监成长的正常程序——他是自宮的。

  我一直坚信,东方不败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杰出,也最有可能的自宮者。

  这绝不仅仅因为他的自宮,绝无混饭吃、找工作的目的,而是为了‮华中‬武学的发展。

  真正的原因在于,当‮考我‬证了太监阉割的全过程后,才不噤由衷感叹,自宮不仅需要勇气,没准还真得要点功夫。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阉割是个技术工作,想一想就明⽩了,从人⾝上割点东西下来,还是重要部位,稍有不慎,命就没了。

  所以很多年以来,⼲这行的都是家族产业,代代相传,以割人为业,其中⽔平最⾼的,还能承包官方业务,获得官方认证。

  一般这种档次的,不但技术⾼,能达到庖丁解人的地步,快速切除,还有配套医治伤口,消毒处理,很有服务意识。

  所有说,东方不败能在完全外行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复杂的手术,且毫无后遗症(至少我没看出来),没有几十年的內功修养,估计是⽩扯。

  魏忠贤不是武林⾼手(不算电影电视),要他自我解决,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好寻到上述专业机构,找人帮忙。

  可到地方一问,才知道人家服务好,收费也⾼,割一个得四五两银子,我估算了一下,合‮民人‬币大概是三四千块。

  这可就为难魏公公了,⾝上要有这么多钱,早拿去‮博赌‬翻本,哪犯得着⼲这个?

  割还是不割,这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没钱。

  但现实摆在眼前,不找工作是不行了,魏公公心一横——自己动手,前程无忧。

  果不其然,业余的赶不上专业的,手术的后遗症十分严重,出⾎不止,幸亏好心人路过,帮他止了⾎。

  成功自宮后,魏忠贤跑去报名,可刚到报名处,问清楚录取条件,当时就晕了。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70]

  事情是这样的,宮里招太监,是有年龄要求的,因为小孩进宮好管,也好教,可是魏忠贤同志自己扳指头一算,今年芳龄已近二十。

  这可要了命了,年龄是硬指标,跟你一起⼊宮的,都是几岁的孩子,哪个太监师傅愿意带你这么个五大三耝的小伙子,纯粹浪费粮食。

  魏忠贤急了,可急也没用,招聘规定是公开的,你不去问,还能怪谁?

  可事到如今,割也割了,又没法找回来,想再当混混,没指望了,要知道,混混虽然很混,也瞧不起人妖。

  宮进不去,家回不去,魏公公就此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具体情况他本人不说,所以我也没法同情他,但据说是过得很惨,到后来,只能以讨饭为生,偶尔也打打杂工。

  万历十六年(1588),穷困至极的魏忠贤来到了一户人家的府上,在这里,他找到了一份佣人的工作。

  他的命运就此改变。

  一般说来,寻常人家找佣人,是不会找阉人的,魏忠贤之所以成功应聘,是因为这户人家的主人,也是个阉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孙暹,是宮中的太监,准确地说是太监首领,他的职务,是司礼监秉笔太监。

  这个职务,是帮助皇帝批改奏章的,前面说过很多次,就不多说了。

  魏忠贤很珍惜这个工作机会,他起早贪黑,⽇⼲夜⼲,终于有一天,孙暹找他谈话,说是看在他比较老实的份上,愿意保举他进宮。

  万历十七年(1589),在经历了无数波折之后,魏忠贤终于圆了他的梦,进宮当了一名太监。

  不好意思,纠正一下,是火者。

  实际上,包括魏忠贤在內的所有新阉人,在刚⼊宮的时候,只是宦官,并不是太监,某些人甚至一辈子也不是太监。

  因为太监,是很难当上的。

  宮里,能被称为“太监”的,都是宦官的最⾼‮导领‬,太监以下,是少监,少监以下,是监丞,监丞以下,还有长随、当差。

  当差以下,就是火者了。

  那么魏火者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呢?大致包括以下几项:扫地、打⽔、洗马桶、开大门等等。

  很明显,这不是一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而且进宮这年,魏忠贤已经二十一岁了,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魏忠贤很不受人待见。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魏忠贤没有任何成就,也没有任何名头,因为他的年龄比同期⼊宮的太监大,经常被人呼来喝去,人送外号“魏傻子”

  但这一切,全都是假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