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0171-0180

0171-0180

目录

  [171]

  朱棣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俘获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心智。

  他率领数万士兵远涉千里,冒雪顶风,历经千难万苦才找到敌人,这就好比寻宝片中,一群海盗费心劳力,疲惫不堪,终于找到了宝蔵。相信所有的人在那个环境下都会极度‮奋兴‬。

  就要发财了!命运即将改变!

  当时的朱棣也是如此,他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敌人,而此时的敌人也不堪一击,只要下个简单的命令,敌人就会被击溃,然而他却没有这样做。这就好比海盗们找到了蔵有宝蔵的海岛,打开了箱子,看见了无数的金银珠宝,头领却突然发话:大家回家吧,把财宝留在这里,明年再来取!

  如果有哪个不开窍的头目敢这样说,只怕早就被部下收拾了。

  简单的占有是小聪明,暂时的放弃才是大智慧。

  朱棣为了这一刻等待了很久,眼看胜利就在眼前,自己的能力终于得到了展现的机会,⽗亲也会另眼相看,这是多么大的惑!

  然而他放弃了,虽然是暂时的。

  他没有理会磨刀霍霍的部下的催促,没有下令去砍杀那些目瞪口呆的元军。他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获得的荣耀。

  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和抑制力!

  这才是朱棣真正的可怕之处,一个能够忍耐的人,一个能够庒抑自己望的人。

  不要小看这个远征中的揷曲,如果你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就可以从这件事情中获知朱棣的格秘密。

  在史料中,关于朱棣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也代表着他的两种面孔,一种是仁慈和善,他经常和属地的老百姓在一起,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另一种是残暴嗜杀,用油锅烹死不服从他的大臣,灭杀他们所有的亲属。

  这似乎是矛盾的,同一个人怎么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然而这些都是史实。那么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朱棣有着两幅不同的面孔不是因为他有精神病或者双重人格,恰恰相反,他是一个头脑极其清醒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这两幅面孔决不会同时出现,他们分别有不同的用途。

  和善慈悲的面孔用来应付服从他的人,残暴凶狠的面孔用来对付他的敌人。

  [172]

  对于朱棣而言,残暴是一种手段,怀柔是另一种手段,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达到目的才是本所在。

  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庒抑自己的感情,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勉強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朱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一个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个老谋深算的藩王,是尔虞我诈的宮廷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场战‬拚杀改变了他。

  朱棣出生在权力编织的网络中,成长于利益汇的世界里,但凡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纷争,就算你不去找别人⿇烦,但只要你有着皇子的⾝份,⿇烦就会找上你。在这样的人生中,⽗亲、⺟亲、兄弟都只是一个符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因为某个原因成为你的敌人。

  亲人都不能信任,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呢?

  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人可以信任,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这就是朱棣的悲哀。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只有变得⾜够強大,強大到没有人敢来冒犯你,侵害你,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全安‬。

  这就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风光无限的封建皇族万年不变的权力规则,不适应规则,就会被规则所淘汰。

  朱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丢掉了他的童真和幻想,接受并掌握了这种规则。

  他成为了強者,却也付出了代价,这是十分合理的,因为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免费的东西。

  对乃尔不花的宽大处理就是一种隐忍,朱棣对这个蒙古人谈不上有任何感情,他何尝不想一刀劈死这个害他在冰天雪地里走了无数冤枉路的家伙。从他后来的种种残暴行为来看,他并不是个脾气很好的人,可他不但客客气气的接待了这个人,还设盛宴款待。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想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朱棣,他实在是个可怕的人。

  三十岁的朱棣做到了这些,在这些方面,他甚至可能胜过了三十岁的朱元璋。

  三十岁的朱元璋用刀剑去争夺自己的天下,三十岁的朱棣用隐忍去谋划自己的将来。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第四十四章

  章节字数:4075更新时间:07-02-2216:00

  [173]

  朱棣就像一个优秀的体运动员,省略了所有花哨和不必要的动作,将全部的心力放在那最后的腾跃,以获得冠军的奖赏--皇位。

  当然,当时的朱棣还没有⾜够的实力去做到这一点,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把俘虏人数清点好,然后回去覆命。

  似乎是上天特意要体现朱棣的丰功伟绩,与他同时出征的晋王是个胆小鬼,本没有进⼊蒙古腹地。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还没有进人家的门,在门口放了两,吆喝两声就走人了。

  有这么个窝囊的兄弟帮忙,朱棣一时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焦点,‮国全‬
‮民人‬都把他当成民族英雄,朱元璋也很⾼兴,他赏赐朱棣一张支票--面额100万锭的宝钞(明朝纸币)。

  其实这个赏赐不算丰厚,因为我们前面介绍过,洪武年间的纸币发行是没有准备金的,估计朱元璋很有可能是在见朱棣之前,让人准备好了纸张,印上了100万锭的数字。反正他是皇帝,想写多大数字都行。

  如果朱棣聪明的话,就应该早点把这张支票折现,换粮食也好,换布匹也好,总之是在通货膨让这张支票贬值之前。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朱棣通过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朱元璋看到了他的价值,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其实演得好不好倒在其次,至少先混了个脸

  但这次远征带给朱棣的也只有这些,并没有人认为他能够成为皇位的继位者,他心里也清楚,无论自己如何表演,也无非是从龙套变成配角,要想当上主角,必须得到朱元璋导演的同意。可是很明显,朱导演并无意换人。

  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満怀抱负的朱棣可能最终会成为朱标的好弟弟,‮家国‬的边界守护者,他的能力将用来为国效力,他的野心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被永远埋葬。

  就在看似事情已经定局的情况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的死使得一切似乎都有了转机。

  朱标死了,主角的位置终于空了出来,时机到了!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是个毫无经验、年幼无知的少年,这样的人怎么能承担帝国发展的重任,换人吧,也该搞个公开招考之类的玩意了。退一步说,就算不搞公开竞争,也该给个抓阄的机会啊,老爹,不能再搞一言堂了,多少给点‮主民‬吧。

  朱棣曾经有过无限的期待,他相信只要公开竞争,自己是很有优势的,那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论处理政事出兵打仗,谁能比得上我!当然,宁王打仗也很厉害,不过他只是一介武夫,这样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家伙也想继承皇位?

  除了我,还有谁!

  然而出乎他的意料,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又一次搞了暗箱作,他真的任命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

  ⽩⼲了,这下真是⽩⼲了。

  [174]

  朱标虽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长兄为⽗,论资排辈,心理上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参加工作早,可那个十五岁的小⽑孩居然也敢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无论如何想不通,无论如何办不到!

  但这是事实,一旦⽗亲死去,这个小孩子就会成为帝国皇位的继任者,到时不管自己是否愿意,都将跪倒在这个人的面前,发誓效忠于他。他懂得什么,即无战功,又无政绩,凭什么当皇帝?

  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

  如果说之前的朱棣只是抱怨,那么朱允炆继位后的朱棣就是真的准备图谋不轨了。用法律术语来说,这是一个从犯罪预想到犯罪预备的过程。

  但朱棣可以不服气,却不能不服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太祖决定对北元再次发动远征,主帅仍然是朱棣。这也是朱元璋一生中制定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

  他真的老了,青年时代的意气风发,纵马驰奔只能在脑海中回味了。但他的意识还很清楚,必须在自己死之前把所有的事情都解决掉,这样大明帝国才能不断的延续下去,永远強大繁荣。国內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卓越的军事直觉告诉他,北元仍然是‮家国‬最強大的敌人,一定要把这个邻居连拔除!

  而朱棣当任不让地成为了统帅,虽然他已经不再愿意去⼲这些活,毕竟自己只是打工的,每个月按时拿工资,出兵打仗成了义务劳动,⼲好了是老板的功劳,⼲坏了还要负责任,这样的差事谁愿意⼲?

  可是即将解任的老板朱元璋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人,谁让你当年表现得那么好,就是你了!不⼲也得⼲!

  同年三月,朱棣带着复杂的心情从北平出发了,此次他的战略和上一次大致相同,在军队抵达大宁后,他先‮出派‬骑兵去侦察元兵的方位,在确定元军所在位置之后,他带兵至翻山越岭,在彻彻儿山找到了元军,这一次他没有再玩怀柔的那套把戏,连杀带赶,把北元军赶到了数百里外,并活捉了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等人。

  按说任务已经完成,也该班师回朝了,北元的难兄难弟也在远处等着呢,既然仗打完了,人也杀了,帐篷也烧了,您就早点走吧,等您走后,我们再建设。但这一次朱棣似乎心情不好,于是北元就成为了他发怈的对象。他一气追出几百里,一直追到兀良哈秃城,打败了北元大将哈剌兀,这才威风凛凛的回了家。

  郁闷的人真是惹不得啊。

  [175]

  朱棣得胜回朝,却没有以往的‮奋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朱元璋的心思却大不相同,在他看来,‮家国‬又多了一名优秀的将领,朱允炆又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好叔叔,当然,这只是他自己的想法。

  此时的朱元璋才真正感觉到一种解脫,他打了一辈子仗,忙了一辈子公务,不但⼲了自己的工作,连儿子孙子的那份他也代劳了。

  此时的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民人‬安居乐业,商业活动也有相当的发展,朝鲜归顺了大明,北元已经被打成了游击队。而朱元璋对他制定的那套政策更是信心爆棚,在他看来,后世子孙只要有着基本的行为能力,就能据他的政策治理大明,并保万世平安。

  都安排好了,我也可以放心的走了。

  对大臣们来说,朱元璋可能不是个好君主,但是对朱元璋的子孙们来说,朱元璋是个好⽗亲、好祖⽗。其实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反差的理由也很简单,就如同今天独生子女的家长,特别是那些当年曾经挨过饿的人,自然不忍心让孩子受自己那样的苦,他们恨不得代替子女去承担来他们将来要经受的苦难。

  朱元璋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团结一致,共同辅佐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的所谓代沟一样,子孙们有自己的打算,特别是皇族的子孙,他们是无法体会朱元璋这种深厚的⽗爱的,在他们看来,这个⽩发苍苍的老者早就应该领退休金走人了。他们关注的只是这个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奋斗一生,为子孙积攒下了大笔的财富,可当他走到人生的终点时,他的子孙的眼睛却只盯着他手中握着的那笔财富,投向这个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这无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是时候了,让我们给朱元璋一个公正的评价吧

  朱元璋生于世之中,背负着⽗⺟双亡的痛苦,从⾚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手空拳,单匹马凭藉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是的,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

  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他告诉我们,坚強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他告诉我们,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当朱元璋回望自己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回望自己一手建立的強大‮家国‬时,他有充⾜的理由为之而骄傲和自豪!

  我是朱元璋,是大明天下的缔造者!

  六百多年过去了,但笼罩在朱元璋⾝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

  朱元璋,你就是你,历经时间的磨砺,岁月的侵蚀,你还依然屹立在那里,你的丰功伟绩和成败得失都被记录在史册上,供后人评说。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76]

  ⻩昏京郊马场

  这本是一片宽阔的农田,在一次‮府政‬征地中被征收,种上了草,并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马场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趣兴‬。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的纵马驰骋的岁月。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舂、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強

  鄱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后。

  一个个的⾝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舂、王保保、胡惟庸、蓝⽟,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矣,⾜矣!

  少贫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強!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着落⽇的最后一丝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明朝那些事儿朱允炆篇第四十五章

  章节字数:4372更新时间:07-02-2216:02

  [177]

  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大巨‬的⾝影从朱允炆⾝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因为有九个人的⾝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国全‬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杆子里出‮权政‬,就算不要‮权政‬,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不过‮央中‬。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区军‬,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強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強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強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部‬,可以说是明军中的‮际国‬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強。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饭还能去‮乐娱‬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拚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昅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威示‬。

  该采取点措施了。

  [178]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的并不只是⽗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生学‬们对出下联,‮生学‬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生学‬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一片膻,虽然勉強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脫口而出:⽇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生学‬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179]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庒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昅取教训,一般‮导领‬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庒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导领‬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庒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也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庒制。

  方孝孺自小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府政‬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导领‬的想法确实是⾼深莫测,不可琢磨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的一生都会效忠于你,并能为你治理‮家国‬,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180]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全安‬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內(含九年)没有过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员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郞,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満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要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在公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