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大明官途 >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东宫祭灵

第一百七十一章 东宫祭灵

目录

  夜幕初降,燕王朱棣书房中的灯亮了,朱棣正坐在书桌旁看一封刚刚送来的快件,快件是锦⾐卫五所冷千秋派心腹送来,內容便是李维正中午进京了,负责监视李维正的五所锦⾐卫立刻写成了报告,在上报朱元璋的同时,冷千秋也将副本抄送给了朱棣,朱棣的表情很平静,这个消息并不重要,李维正进京在他的意料之中,他早在八天前便从宮中的渠道得到了李维正复出的消息,对⽗皇让李维正进五军府的的目的他也心知肚明,但⽗皇一手包办的这门婚姻最后能否成功,朱棣并不太看好,理由很简单,朱允炆和他⾝边的那些心⾼气傲的儒生是不会容忍曾经剥了科班进士⽪的李维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维正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他和自己倒是一路人。

  朱棣看完快件,便对⾝后的侍卫道:“去给我把道衍大师请来。”

  片刻,姚广孝匆匆赶来,他行了一礼道:“殿下,你找我。”

  “大师请坐!”朱棣请姚广孝坐下。随即把冷千秋的快件递给他道:“大师,李维正今天进京了。”

  “他终于复出了。”姚广孝看完快件,不由轻轻叹了一声,去年李维正被贬黜后,朱棣从北平发来鸽信,信中隐隐有责怪他不能保全的意思,姚广孝随即亲赴北平向燕王请罪,承认自己在李维正一事上不够尽心,导致他险些被杀,但他却不提自己私心,只是说没有料到詹徽还留了一手,朱棣当然不会为李维正而责罚自己最心腹的军师,此时他的注意力已经转到东宮之位的争夺上,他立刻命姚广孝再返长安,严密关注事态的发展。

  姚广孝给朱棣的策略是八个字。“静观其变,后发制人”在皇上没有显示出‮实真‬意图之前,过早暴露野心会得不偿失,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半年来他们沉默了,几乎淡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在很多有心人的新太子名册里也把燕王朱棣的名字给划去了,但林静而风不止,太子的去世再一次发了朱棣争夺太子的雄心,他安排好了燕境之事,进京了。

  此刻,姚广孝当然明⽩燕王找他的意图,他微微一笑道:“我有个一箭双雕之计,殿下可愿意听?”

  朱棣‮趣兴‬大生,连忙欠⾝道:“大师请说。”

  姚广孝一笑道:“我知道朱允炆很喜李维正的义妹,我特地去临淮县查过她的背景,她被李维正改奴籍前曾在洪武十八年被卖到京城的宝兰教坊,洪武十八年正好是郭恒案,我又特地查了教坊司的留底档案,洪武十八年一共三百八十二人被卖到宝兰教坊,而像她那般幼小年纪的,一共是六人,其中有一个正是户部侍郞郭恒的小女儿,偏偏李维正的这个义妹也姓郭,极可能她就是郭恒的女儿,我在想,如果殿下将此事告诉皇上…”

  后面的话,姚广孝没有再说下去了,朱棣也知道他的意思,一箭双雕就是朱允炆会因此在立储之事上失分,而李维正也很可能会因为此事和朱允炆‮裂分‬,他沉思了片刻,还是摇了‮头摇‬道:“此计虽好,但作用不大,允炆只是喜她而已,并没有纳之,再说⽗皇在洪武十九年已经下旨赦免了郭恒案余,⽗皇是不会因这点小事而责罚允炆,当然,⽗皇也决不准允炆和她有什么关系,这样一来,事情就不了了之吗?不过,你倒提醒了我,此计可以反用。”

  说到这,朱棣瞥了姚广孝一眼道:“你明⽩我的意思吗?”

  “属下愚钝,不明⽩殿下的意思。”

  朱棣淡淡一笑道:“那是你不了解我那个侄子,他在深宮中长大,又是皇长孙,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想得到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子,对他来说当然是小事一桩了,而且我的侄子脾气特犟,和他的⽗亲很像,如果他因为李维正而得不到这个女子,他必然会记恨于李维正,再加上我在旁边煽风点火,这样一来,他还能容忍李维正吗?”

  “殿下的意思是,把此事做成他们二人决裂的导火索?”姚广孝终于明⽩燕王的意思了。

  朱棣缓缓点了点头道:“正是这样!”

  说完,他站了起来,背着手道:“我已经反复考虑过了,现在我们不动朱允炆,也不要再去打庒李维正,相反,要利用他们替我⼲掉秦王。尤其是李维正,我知道他是个恩怨分明之人,这次复出,他于公于私都不会放过秦王一,此人心狠手黑,胆大敢为,我们要给他创造条件,要让他抓住秦王的把柄,你懂我的意思了吗?”

  “属下明⽩了,这就去办!”

  “去吧!纪纲是个人才,你以后也要多给他一点机会。”

  “是!”姚广孝下去了,朱棣凝望着屋顶,半天他才摇了‮头摇‬,喃喃自语道:“李维正,你既然不肯跟我,又为何要收下我那封信,或许你只是⾝不由己,希望我没有看错你。”

  太子朱标在二月病逝后,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在四月初七下葬了,他只是被临时安葬,以后他会和⽗亲朱元璋一起合葬,朱标虽然下葬了,但他的灵堂却没有撤去,供各地‮员官‬进京后祭奠,灵堂还是设在东宮,在新太子没有册封之前,包括太子妃常氏和朱标的几个儿子都依然住在东宮。

  李维正在进京后的二天便来到了东宮,也就是朱标下葬后的四天。太子灵堂设在东宮偏殿,在灵堂门口,有专人给李维正换了一⾝⽩⾊的孝服,李维正慢慢走进灵堂。灵堂肃穆,两旁挂有‮大巨‬的⽩⾊幔布。在正面的桌案上摆放着太子朱标的灵牌,旁边则有一个老僧轻轻地敲着木鱼。

  李维正来得早,灵堂里空空,没有一个人。他慢慢走到太子的灵牌前,默默地注视着朱标的名字,这是对他有着知遇之恩的大明前太子。从他们两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使他能最后走进了大明官场,可是他人已经去了,才三十八岁便英年早逝,他的远大抱负、他的治国之念,都随着他的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了,他在历史上没有能够留下浓重的一笔,数百年后不再会有人记住他,而记住他的人都是受过他的恩惠,实实在在活在世间,犹如眼前的李维正,朱标在太和殿吐⾎救他的情景仿佛还在李维正眼前闪动,仿佛只是昨天的事,可是他已经去了。

  李维正跪下,泪⽔噤不住从他眼中涌了出来,他没有擦拭,任凭泪⽔从他脸庞流下,他给朱标磕了三个头,‮大巨‬的悲伤再一次涌上他心头,他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人已经去了,你就节哀顺变吧!”他⾝后传来了一个低沉的声音。

  李维正给太子上了香,这才拭去眼泪,转过⾝来,只见从旁边的帘幔走出一名同样穿着孝服的男子,他正是朱标的同窗挚友方孝孺,方孝孺从朱标去世那天起,便天天来东宮替他守灵,他比李维正早到了一会儿。就一直在幔布后注视着他,李维正发自內心的悲伤和哭泣使方孝孺也跟着伤感起来,他走到李维正旁边,取过三支香,点燃了,向朱标的灵牌躬⾝行了三个礼,便把香揷进了铜炉中。

  他叹口气回头对李维正道:“李大人是什么时候进京的?”

  李维正已经从‮大巨‬的悲伤中渐渐平静下来,他连忙拱拱手道:“我是昨天刚到京城,没有能最后送太子一程,我心中十分遗憾。”

  “你有这份心就行了。”方孝孺指了指旁边的静室道:“那里面陈列着太子的一些遗物,你不妨去瞻仰一下。”

  李维正点了点头,便向旁边的静室走去,朱标平时所用的大部分物品都随他安葬了,这里只留下了极少的十几件,留给后人追思,有他用的笔、他的一些⾐物,还有他平时喜的几本书,李维正在一件⽩⾊的长袍前站住了,他还记得一次在定远县见到朱标时,他穿的就是这件⽩袍。

  “太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他的生活却十分节俭,像这样上好绸缎的袍子他一共只有三件,但耗费得最多的却是纸笔,太子从五岁起便书不离手,笔耕不断,光《论语》一书他就抄写了不下千遍,学问极好,若他也能参加科举,他不是状元也是榜眼。”

  方孝孺在李维正⾝后一声长叹。“可惜啊!他去了,我大明就少了一个真正的儒君。”

  李维正沉思一下,便对他道:“去年九月我最后一次见到太子时,他给了我一封信,信中要求我扶助小王爷,也就是说,太子殿下是希望小王爷能继承⽗志⼊主东宮,不知道方先生怎么看这件事?”

  李维正知道,齐泰、⻩子澄、方孝孺三人一直就是朱允炆之师,对他影响极大,可说朱允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他们三人塑造出来的一个作品,朱允炆能否⼊主东宮,也和他们三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方孝孺听李维正说到正题,他向两边看了一眼,见左右无人,便上前关上门,这才低声道:“这件事我们正想请你来参与商议,今天不巧,小王爷陪⺟亲去鸣寺烧香还愿去了,不过我可以先和你沟通一下。”

  方孝孺之所以肯和李维正商议。是因为十天前皇上来东宮给太子守灵时提到他,说他已经决定让李维正复出,在五军府任职,他并暗示朱允炆有什么事可以多和李维正商议。事后,方孝孺等人商议,皆认为皇上让李维正复出的原因就是为了朱允炆,为了使朱允炆上位,他们三人殚精竭虑,充分利用故太子留下的一切人脉,尽管他们都不喜李维正。并希望朱允炆能远离这种人,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现实是大多数朝臣都不赞成皇上避子立孙,这种反对声也影响了皇上,很明显,在立新太子一事上,皇上始终犹豫不决,朱允炆只能说有微弱的希望。而在各方势力中,朱允炆的势力和实力都是最弱的,他常年呆在深宮中,不能像各个亲王那样有所建树。因此,在一番争论之后,方孝孺等人终于决定,应该拉拢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其中就包括李维正。李维正和锦⾐卫有关系,至少能够帮他们打探一点消息,这才有了昨天常升去拜访李维正之事。

  方孝孺本人对李维正一直有成见。但为了实现太子的遗愿,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他个人的感情和荣辱都不重要了,他请李维正坐下。便对他道:“前年在濠塘山和后来的客栈,我知道你是有几分头脑,能处理危机。现在东宮之位已经空出来了,皇上也不像去年那样严噤谈论立新太子一事,各个王爷都跳了出来,暗中较劲,互相攻讦,晋王更是公开上书,指责秦王在藩国时的种种失德之举,其用意很明显,若秦王不立,他就为长,前几天皇上在廷会上也表示,新太子应以德行为主,长幼为辅,这个意思就很清楚了,皇上不一定按长幼排序。甚至连宁王这样的最幼藩王也有成为储君的可能,这样一来,小王爷的机会就更加黯淡了,他只有嫡长孙这个唯一优势,形势对我们很不利。不知李大人对眼下的困局可有‮解破‬之策?”

  在李维正的记忆中,太子去世后,朱元璋也不是立刻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是在半年之后,也就是说朱元璋对立朱允炆也是反复考虑过的结果,在这半年里,局势不可能平静如⽔,各个王爷对东宮的争夺一定也到了⽩热化的程度,因此,朱允炆能否⼊主东宮也是在走钢丝绳。他只要稍不留神,历史就会改写,尤其是他这个后世人的到来,会不会成为天平上的一颗小小砝码呢?

  李维正沉思片刻,便道:“知己知彼才是用兵的上策,小王爷要想最后胜出,不仅要了解对手的一举一动,更重要是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尤其是弱点,往往就会被对手抓住,或许一件小小的事情就会使他与东宮失之臂,方先生可赞成我的说法?”

  方孝孺点了点头,李维正的这个思路他是赞成的,他一直认为太子要以德行为生,绝不能在德行上失分,至于知彼,可以给李维正去做。关键是要知己,就象李维正所说,不能被对手抓住把柄。

  他笑了笑道:“小王爷恭谦温良、谨慎小心,人人都赞誉有加,要想抓住他的不当之处,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不!他有一件事做得非常不妥,你们应该知道。”李维正淡淡地说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