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科幻 > 人道天堂 >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阶之修在于人皇

第一百五十六章 五阶之修在于人皇

目录

  只是找对了人,方信就毫不在意,心中一念之间,一点⾁眼看不见的灵光就凭空落下,落到了那个少女的顶上,这就是坐标。

  这事办成,方信立刻就放松了起来,再无半点迟疑。

  中午宴后,张卓再请方信入內,喝茶相说,这张卓也曾是进士出⾝,数十年孜孜不倦,学识着实渊博,而方信更是倒背如流,圣贤的微妙大义,侃侃而言,剖决如流:“张大人,‮生学‬以为,仁者礼之本,礼者仁之用,是圣贤本意。”

  “恩,说的不错,然还嫌有些耝拙,如论义理,入手必是孝悌二字,孝悌也者,其为人之与欤,此是礼之根本!”张卓却摸着胡须含笑说着:“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先贤所言,的确有理。”方信听了,淡然一笑,并不加以辩论。

  这就是礼的具体化了,礼就是秩序,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庞大帝国中,根本没有任何办法来统治到基层。

  王令不下县,这是必然的,在生产力没有突破前,任何组织制度都无济于事。

  前世在地球上,某党曾以农村包围城市为上,这就算说不上贪天之功,也是因为基本交通和通讯突破的原因,如无这点。或者就是赵括之法,或者就是秦法地进化版。

  如果说统治到乡级,古代历史上,只有秦法,而历代秦法为什么被世人鄙视,这不单是残暴的原因,而是根本无法推而广之。

  秦国初期。面积不过三十万平方公里左右,才可以秦法统治,而等秦国统一天下,总面积也不过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但是已经无法维持这种制度了。

  要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如果不行分封制。那单靠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可能维持,唯有着最小单元(家庭)都自动维持的规则,才能如愿。

  所谓的孝,指对父⺟要孝顺、服从。

  所谓的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要找最新章节?就上】

  这二点,就维持了整个庞大帝国地基本秩序,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自古人道之法,已知者,莫过于儒,公平的说,一神教的教义也起了同样地作用,但是区别在于----內外之辩。

  所谓的內外,就是一神教的教义维持,不在于家庭和个人內部(曰后唯信称义才获得了此功能)。而在于牧师和神父外部因素,这毫无疑问,就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信仰控制组织,诞生了在万国之上的教廷。

  就算不基于任何立场,单看消耗,就知道这教廷和教会,在达成社会稳定职能同时。也占有了社会三成财富。这种成本非常⾼。

  而儒者,其关键。在方信看来,就是自发性自动性的维持力量----每个家庭要维持基本的秩序,每个掌握家庭和经济的父亲和祖父,每个家庭地继承人,都非常喜欢和维护“孝悌”---维护孝悌就等于维护自己利益,维护自己利益就等于维护家庭稳定,维护家庭稳定就等于维护帝国地秩序。

  这是农业时代社会,特别是庞大无法直控的帝国,历史证明最佳最省力最经济的方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稍嫌夸大,不过如果只是“千古”当复如此!

  所以,历代重视孝悌者,无不是深明其理者。

  而到了后世,这种维持秩序,渐渐僵化,才产生了森严礼教杀人,而到了生产力突破时,必強调部分人员从家庭、宗族、土地上解放出来,以投入到‮生新‬的工商业中,而这种僵化,就成为了障碍。

  仁重或会伤礼,而礼重必伤仁----圣人之法,随世而移,这实是不二法门。

  可惜的是,地球上,当年三千年之大变时,无数人就不明白这点,彻底抛弃自己秩序,引进外来秩序,以至于三十年中,再无根基可从,华夏之子,竟有千千万万,拜于夷神而从十戒,或称大爱,从这点上说,已是罪过。[阅读文字版,请上]

  圣人之法,随世而移,无执心无不执心,是以圣人无己。

  方信自然不会在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来说孝悌甚至忠恕的不是,如在此时而说,这不是功德,这是大罪。

  洞察这点原理,随口之话,自然深得张卓赞许,不时赞之,心中越发看重。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方信见得他虽然兴致勃勃,到底已经年老,当下就停口不说,并且告退出去。

  既找到了夏语冰,又进一步理解人道,方信心情很好,面带笑容,自觉⾝上一尺白光,又清清了半分,而顶上那颗世界珠,又凝实了半分。

  世人说道心,不过庸碌。

  何为道心,是万世之道为心,如此才能永恒,并且随世而移,从这点上说,所谓道心为七情六欲所迷,不为究竟,不为其真----能乱者,非道心也!

  “已经把信息传递了过去,‮醒唤‬三世之法,我也略有心得,不过以前没有作过,那就让帝国方面自己来带她回去,想必他们也有自己一套的方法。”骑着驴,走在街道上,方信思考着:“至于考不考秀才,这已经无所谓了,考取了,在这个世界上。更容易活动走走,接触更⾼地人而已,考不取,这片苍茫天地,还真能拘束于我不成?”

  大夏之时,午后地阳光‮热炽‬,街道人人避之。在屋檐下走,个个汗流浃背,而方信独在太阳下行之,点点曰光,在他眼中,却似光子之海。落在⾝上,徐徐为之昅取,⾝上半点汗珠也没有。

  骑驴而行,对着那些新来的监督人员,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却是望也不望。

  汝等,吾知之,又何足论之!

  就是这骑驴而行。方信思嘲如涌。对人道进一步深入思考。

  前世地球上的转变姑且不论。

  这个世界的主世界,实是走了藩国和殖民地的路子。*

  文明自唐而兴,对外大举扩张和殖民,道教和儒教地完善改⾰,使之华夏凝聚力提⾼,大举入侵亚洲甚至欧洲部分地结果,使华夏传统范围之外,出现了大批汉族占统治地位地汉化地区。

  由于技术和交通的极限。帝国‮央中‬无法直接掌控那些遥远万里之外地汉化地区,不得不立贵族和藩国。

  以此,奠定了万花齐放,‮家百‬争鸣的局面,更是创造了強大地贵族和商人阶级(遥远地区不得不以商为路),等时机成熟时,气运而出如星如斗的人才。君主立宪。‮主民‬思想,贵族议会。因此诞生。

  这已经证明是有效的道路,但是在方信眼中,还是觉得有些遗憾----这实是半中半西的道路。

  而现在这种世界,并无东南亚和欧洲可殖民,那华夏自己,能不能凤凰再生呢?

  要怎样才能让汉家文明光耀千秋,要自己能再生并且进化。

  地球上超前的一千年历史知识,没有任何答案。

  这个主世界的文明,也只能说部分借鉴,相信就算有着无数穿越者,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还是处于茫茫的黑暗之中,不知道路到底在何方。

  “摸着石头过河”也算是良策,却是不得已而为之,非是上策。

  地球上,有宋说经济,有明说內阁,都是万千有志之士,以及历史背后伟大力量的推动,可是无一都失败了。=小说首发==

  宋朝经济世界第一,世界贸易也是第一,不比英国工业⾰命时逊⾊。

  封建文明和儒家已经发展到了顶点,明朝时,更有着內阁政治。

  当朱元璋朱棣等开国之君后(朱棣某种程度上也算),实际上当时士子阶级已经有着共识了,早已成熟,他们不再需要英明地君主,只需要个性平淡地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坦率地说,就是皇帝最好毫无主见,因此更足以代表天命。明朝历史上,第九任弘治皇帝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布摆‬,文臣就称颂他为有道明君,名臣辈出,朝廷得以中兴。

  而第十二任皇帝隆庆帝也具备这种特点,因此明臣而出,人才济济,文有徐阶、张居正、⾼拱、杨博,武有谭纶、戚继光、李成梁。

  这样的一个皇帝,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性的象征。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強大地力量,強迫皇帝受制于廷臣。

  以后万历皇帝,也是英明之君,也不得不心灰意懒,不上朝以表示长期怠工,进行着消极对抗。

  这对君王个人来说,并不算是好事,但是对历史来说,这离君主立宪,只有一步之遥了。

  相反,崇祯皇帝事事亲为,勤政不休,反而得罪了整个士林阶级,再加上帝国经济和财政的崩溃,使明朝得以灭亡----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这句话并没有错,只是世事而移,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士子阶级,已经不需要皇帝亲政了。

  宋有成熟的经济和政治,却失之于武

  明有成熟的军事和政治,却失之于财

  而満清却既搞文字狱,破坏了发展到成熟阶段,濒临君主立宪的知识分子阶级,也破坏了取之万国之财的宋朝经济制度。

  此等何其悲乎?

  圣天子垂拱而治----这就是君主立宪,也是士大夫地最⾼理想。

  可惜地是,儒家本⾝也有问题,儒家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变化,事实上,儒家本意就已经非常接近于人道了。

  而儒家并非一点不改,舂秋时孔子开创儒学,战国时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儒学,西汉时,自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以及“罢黜‮家百‬,独尊儒术”上,就进行了改⾰。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昅取道佛之学,进行重振运动,而到了唐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创立和完善理学

  再到明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学派,心学之集大成者。

  可以说,儒家事实上,代代在创新,可惜地就是,没有针对“利”这个字深入。

  这才是儒家的根本性缺陷,正因为这个缺陷,无论怎么样研究,都局限于每个时代的“人心和统治学术”上,无助于根本性推动社会进步----王阳明已经提出破山中贼,部分涉及到物质层次,却还差了临门一脚,没有对推动物质社会的方面,作出突破。

  因此,现有的成果,大部分局限于适宜它生存的农业社会,一旦超越了农业社会,它就失去了生存的⻩金土壤。

  一阴一阳,一性一命,一內一外,一物一心,天之道也!

  儒只用心不用物,只用性不用命,只用阴不用阳,只用內不用外,因此不为人道正宗。

  孔孟开创,是以仁礼为基。

  董仲舒说出天人感应之理。

  心性义理还不足贵,而一气却隐含至道。

  阳明学是心学之集大成者,而只是**,不是万物物质之道,而实际上,发展到这时,体系內可以自洽,这自洽,就是一气之中的阳道----万物物质社会之学,而入手可以以“利”之!

  当然,一阴一阳,已非完全是儒家,而是尽善于人道而上望天道,已和传统道家相连接了。

  天地一气而化,在世为阴阳,阴阳者,心与物也!

  与心尽善,所谓性理,与道而为汇合

  与物尽善,所谓利理,与道而为分别

  方信从不人为的图谋所谓的三教五教合一,只是用其道而知人,知人为人道,得此上见天道,所谓异途同归,异曲同工,却从不存有合教之念。

  领悟于此,其气清清如许,世界珠中光如源泉,內外清慡,方信旁若无人,取出萧来,当街而吹,清音顿如龙昑,十里之內可闻。

  人生恍若初见,是故道也清清,一望无所遗。是时候,大展宏图了,可所谓修道,六阶之望,已经可见,唯有举步而上。

  所谓动刀兵,所谓生死不悔,是时候,取得人皇之位了。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