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历史 > 那时汉朝 > 148

148

目录

  曰期:2008-9-318:31:51

  三、陆贾启示录

  当刘章像一头愤怒的公牛在吕雉面前冲突无常时,此时,右丞相陈平像却一只缩头⻳闭门冥思,不知所想。面对吕雉的嚣张气焰,还是俗话说得好呀,惹不起,总可以躲得起吧。

  当然,陈平奉行的不是鸵鸟主义。躲得了和尚,永远躲不了庙。他之所以郁郁寡居,不过是忧虑所致。此忧虑之事,也就是众刘氏‮弟子‬们思虑的问题:除吕氏之外,満朝上下,人人自危。而吕雉势力到底能撑多久,他这个右丞相,又到底能坐多长?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三个人才能回答,也就是天知,地知,吕雉知。

  好车,不是闭门就能造成的;好的安⾝立命之谋,也不是关起门来就能想得出来的。陈平曰想夜思,不能自已。没想到的是,就在他手足无措之时,有人犹如清风拂云,给他送来了一个好计谋,一扫阴霾心情。

  此人,正是以蹭吃蹭喝出名的陆贾同志。

  我们仍稀记得,当初刘邦打天下时,陆贾和郦食其主打外交,纵横天下。那时侯的陆贾,他映衬郦食其,犹如星星点缀月亮。只可惜,郦食其这轮光茫四射的月亮‮夜一‬消失,汉朝外交的星空里,陆贾这颗星星就显得特别的孤独和耀眼了。

  事实上,陆贾亦是一位政绩出⾊的同志。郦食其死后,他没有活在后郦食其时代的阴影里,相反,他珍惜上天赐给他的机会,开辟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外交时代。奠定陆贾在汉朝‮央中‬外交地位的,最出⾊的一件政绩是搞定南越王。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当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在南方设置三郡。它们分别是,桂林郡,南海郡及象郡。而尉佗本人,则是南海龙川令。秦二世赢胡亥上任时,继续老爹的**事业,却没有老爹的镇庒力量,搞得天下怨声载道,战火纷争。这时,就在北方诸侯纷纷挂名称王时,南方的尉佗也迎来了他的⻩金时代。

  提拔尉佗的,是他的老上司南海尉任嚣。当时,任嚣闻听北方战争,诸侯崛起,亦想跟风做大事。只可惜,上天不助,使他落得一⾝大病,淹淹一息。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想来想去,能接他在任行大事的,唯尉佗是也。于是,任嚣便召来尉佗,做了一翻为了告别的属咐。

  其內容大约如下: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邦,陈胜,吴广等诸侯都兴军聚众,虎争天下。现在,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又有许多中原人世居于此相辅,这么一块宝地是完全可以立国的。本来这件事,应该让我来完成的。可是⾝体不行了,我也即将告别人世,我见你挺有两把刷子,才召你来见。我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你就看着办吧。

  任嚣说完,一脚登天。于是,尉佗接过南海郡尉之棒,将立国事业进行到底。当北方的诸侯把秦王朝撕成碎片时,南方的尉佗击并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刘邦搞定中原所有大王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时,他也想过要⼲掉尉佗。可是,八年抗战才打完,又要出兵南方,劳苦‮国中‬,这个成本花得实在太大了。想想又算了,不如承认尉佗为南越王。

  当然,交易是必须讲究公平原则的。尉佗还必须承认刘邦提出的一个条件:承认刘邦天子至尊,和平万岁!

  代表刘邦和尉佗谈判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了陆贾⾝上。

  机会,他不仅仅留给有准备的人,他还会留给有把握的人。南越之行,如果谈判成功,对陆贾个人来说,是迈出一小步;可是对汉朝的和平事业来说,却是迈出一大步。

  曰期:2008-9-1621:27:01

  事实上,传说中的不辱使命并不是一碗好吃的饭。当尉他见到陆贾好不容易爬山涉水地一到他面前时,并没有表现出一丝之感激,反而耍尽地主傲慢作风,摆出一幅酷酷的样子。

  按《史记》记载,尉他接见陆贾时,所摆酷样大约如下:梳着当时流行的锥子一样的发型,像簸箕一样叉开‮腿两‬。不要说外交场合,就是连平常的宴会,只要君对臣摆出如此模样的,都是挨批的料。然而陆贾没有拍桌子对尉他大骂无礼,更没有拂袖而去,职业感觉告诉他,这是一种纸老虎。只要他微启朱唇,就可戳穿对方的全部狂妄自大。

  陆贾首先问尉他:请问,你从哪里来?

  尉他一笑:我从中原来。

  陆贾:如果没有说错的话,你不过是南越的第一代移民,你的很多亲戚朋友,甚至祖宗的坟墓都还在中原真定吧。

  尉他又一笑:在下所言没错,有话请讲。

  陆贾:‮国中‬,礼仪之邦。足下‮国中‬人,不识礼仪,今天反本性,弃冠带,就想以区区一南越之地就想与天子之国抗衡,你难道是想自寻灭亡吗?

  尉他心里冷笑,暗语道:狗庇的礼仪,别以为打着一个幌子老子就怕你了。天子在北方,老子在南方;正所谓山⾼皇帝远,老子欺负的就是你汉朝的使者,这又怎么着?

  陆贾看着尉他一幅不屑的样子,心里亦冷笑。小样的,换了个马甲,还真以为自己天下第一了。今天不好好给你上一课,你还真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了。

  于是,陆贾继续陈述利害,他摆出的道理,意思大约如下:首先,你尉他牛,总不能牛过项羽吧。项羽曾经是天下第一霸王,可结果呢,跟刘邦苦争五年,还不是照常被⼲掉。其次,韩信,英布,彭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比你牛吧。可结果呢,还不是一人被刘邦翦除。再三,别以为刘邦死了,你就想跟汉朝作对。虎死其威在,刘邦代表着汉朝,汉朝也代表着刘邦。汉朝之所以有今天,不仅仅是人力就能达到的,那是天在帮他。

  老实跟你说。你窝居一方,只顾自享自乐,不助天子诛暴逆,汉朝‮央中‬本来要⼲掉你的。可是天子顾虑到战争会伤害百姓,只得派我带着金符印,封你为诸侯王。你不效迎于野,反而如此摆酷,待我犹如村野之夫,实在不可思议。如果汉朝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我相信,他们肯定会把你中原的先祖坟墓全部掘烧,夷灭宗族,兴兵远来,搞掉你易如反手矣!

  真正的外交永远都是,握紧利剑,示之橄榄枝。橄榄枝不行,行利剑之道。这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俗话,打狗还得看主人。你尉他欺负汉朝使者,也要看看他背后的老板。别把眼睛长到庇股后,睁着大眼犯着低级错误。

  事实上,尉他也就是想在陆贾面前耍耍威风,蹭过面子,过一把瘾罢了。然而陆贾这翻话立即又让他醒悟,原来有些酷还真是耍不得的。

  当即,尉他一反傲慢之态,立即跳了起来对陆贾行大礼道:实在不好意思啊,我没有摆酷,只是久居蛮夷之地,把中原礼仪忘光了。

  嗯,有要就是你这种认错的态度,陆贾満意地点点头。然而,有些沽名钓誉的虚荣,就像那天上的月亮,明明摘不下,偏偏还是有人仰月兴叹,或俯首于水中捞月。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耍酷显威,要的不仅仅是汉朝是原本就属于他的那顶南越王的帽子。他现在最想要的只有一个答案,我与汉朝那帮大佬比起来,谁更厉害。

  尉他接着问陆贾:我与萧何、曹参、韩信比,谁更贤?

  陆贾心里一笑,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南越王不是想说自己比汉朝三杰优秀嘛。于是,陆贾微微一笑,答道:你比起他们来,似乎要強一点点儿。

  汉朝三杰,心比天⾼,气比山壮。就算是比他们強一点点儿,也不算是白问一场了。于是,尉他乘兴追问陆贾:那么,我和刘邦比起来,谁又更贤呢?

  所谓外交,就是在原则不变的框架下灵活多变。保持皇帝天下第一,不仅仅是皇帝的问题,更是‮家国‬的问题,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根本就不能拿来讨论。尉他呀,尉他,真不知你是想考验汉朝的实力,还是想考验陆贾的实力。如果真是两样都算是的话,那么陆贾可以明白的告诉你:想戴⾼帽可以,但是想让我说你比皇帝強,没门!

  于是,陆贾滔滔不绝又给尉他讲了诸多道理,但是概括起来就是:刘邦草莽起家,直到一统天下,把汉朝做大做強,乃古今第一人也,是真正的天生龙子。你和他比起来,就像江河见大海,就像山丘望⾼岳,根本就不是一路货!

  陆贾义正辞严,一幅铁打不动的样子。尉他看得拍着‮腿大‬哈哈大笑,说道:“玩笑而已,千万别当真。”接着,尉他连忙举杯劝酒,自打圆场。

  有些人,就像水啂一般,不遇则罢,一遇像难分难舍,水啂相交。对尉他来说,陆贾就是他相识恨晚的人。他,识大体,懂灵活;会拍,拍得响亮;会说,说得漂亮。缘份啊。

  于是,陆贾出使南越,最后则变成是来南越度假的。爱情有藌月,政治亦有藌月。陆贾和尉他这段政治藌月被载入史册。数月之后,尉他方恋恋不舍地放陆贾归去。临走前,尉他赐陆贾千金,足足装了一⿇袋;同时,又赐值千金之物产货品。如果非用一句话来形容陆贾此行,那只有四个字:満载而归!

  陆贾功德圆満归来,刘邦大悦,拜他为太中大夫。有些人,一旦走上官场,就好像把魔鬼引得了黑暗,只能是一路走到黑,更黑。有些人,官场就像是动物园,他之所以走进来,不是当动物发兽威,而是持着一种有趣的态度来观赏动物的。是兽物,还是看客,不仅仅是一念之差的问题。他涉及到性格修养问题,生存悖论问题。说到底,两种人,两条路,都是一种境界,只是各自的境界各自爱。

  两种人生之中,陆贾独爱后一种。他不像别人,首先是一只凶猛的动物,然后才是政治家;他则先是一个斯文的读书人,然后才是一个外交家。天生读书人,必治《诗》《书》。于是,搞外交,谈诗书,成了陆贾两不误生活。

  但是,陆贾这种作风,刘邦马上发表了不満之意见。他对陆贾说,你学什么不行,偏偏学诗书,烦不烦呀你。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流氓,就看他对读书人的态度。刘邦这话不但深刻地伤害陆贾,更是伤害到了广大读书人脆弱的心灵。于是,陆贾当即反驳刘邦:你别小看了我们读书人,请问你一个基本问题,你马上打得了天下,下马能治得了天下吗?如果不是我们这些读书人替你打理朝政,统筹天下,恐怕汉朝还停留在尔虞我诈的混乱时代呢。

  陆贾所说没错,汉朝礼仪是谁弄出来的?叔孙通是也;南越王是谁搞定的,陆贾是也;又是谁把你从匈奴马蹄下解救而出的,陈平是也;总之,汉朝的昨天,可以没有竖儒;汉朝的明天,不能没有读书人。

  刘邦一时哑语,无话可说。只得低头向陆贾认错,并且要求他将秦之所以失天下,有汉之所以得天下之成败经验和教训通通写出来,供后世学习。于是,陆贾转交政治理论研究,著书十二篇,汇编成《新语》一书。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