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小说网
首页 > 官场 > 盛唐风流 > 第二百九十七章无解的难题

第二百九十七章无解的难题

目录

  太子之位从来都是个⾼危险的职业,运气好的,挨到了老皇帝死去,顺顺当当地登了基,那就算是得了⾼回报,当然了,⾼回报的反面就是⾼风险,自古以来,登基不成把命丧的太子不知凡几,尤其自开唐之后,三朝拢共立过五个太子,可算来算去,也就只有⾼宗一人登了基,余者全都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不可谓不‮腥血‬残酷,对此,大唐的‮员官‬们嘴上虽不说,心里头却早已是习惯了的,别看今曰朝臣们似乎很在意太子之死一般,其实不然,那都是在做表面功夫罢了,也就是合着伙表演一下忠孝而已,至于太子的谥号究竟该是啥,真儿个在意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大多数朝臣也就是在等⾼宗拍板,顺势敷衍着称颂上一把,也就算完了事儿,但却没想到⾼宗居然冒出了如此个荒唐至极的谥号,所有人等自是全都傻了眼了,谁也不知这当口上是该称颂好呢,还是反对才妥。

  所谓的谥号有着两层的意思——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只有地位尊崇之辈方能有谥号,也就是个盖棺定论的意思,于亲朋来说,固然是极为重要,可于旁人而言,那就是无甚要紧之事了的,本来么,太子的谥号如何定,朝臣们争归争,却不过是各表忠心罢了,然则⾼宗将李弘的谥号定为“孝敬皇帝”的话一出,⿇烦可就来了——首先,自古以来就无此等先例,哪怕翻遍了古礼与《大唐律》,也断然找不出半点的依据,毫无疑问,⾼宗这道旨意有着浓浓的乱命之嫌疑,其次,既然李弘的谥号是“孝敬皇帝”那葬礼就得依照帝王之礼来办了的,花销之大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关键的是如今正值农忙之际,要造帝王之墓,所要动用的民夫之数目可不是三、五州县能应付得了的,说是劳民伤财也绝不为过,不过么,这两条都不是群臣缄口的关键所在,真正令朝臣们忧心不已的是⾼宗此举的用心之所在,很显然,満朝大臣就没谁想当上官仪第二的。

  “陛下圣明,妾⾝以为弘儿一生操劳,所行诸事皆利国利民,确当得此谥号。”

  朝臣们都看出了不妥,有着七窍玲珑心的武后自然更清楚⾼宗此举是在向自个儿表示着不満,然则武后却宛若不觉一般,抹了把眼泪,率先打破了殿中那令人窒息的沉闷,体贴至极地附和了一句道。

  “父皇圣明,儿臣等别无异议。”

  武后话音刚落,有心表现一下的李贤便即从旁闪出,⾼声称颂了起来。

  “陛下圣明,臣等叹服。”

  李贤既已出头,刚调回朝中任侍御史的林奇等十数名潞王一系的朝臣们自是不敢怠慢,各自出列附议不已,然则绝大多数朝臣却依旧是面面相觑地呆立在当场,既不赞同,也不出言反对,只是一味地保持着沉默。

  “李敬玄何在?”

  ⾼宗显然是决心已下,庒根儿就不理会群臣们的沉默以对,也没去理会武后与李贤等人的称颂,铁青着脸便点了礼部尚书李敬玄的名。

  “臣在。”

  李敬玄说起来也是朝中老臣了,早在⾼宗还是太子时,便已在东宮任职,只是官运只能用一般般来形容,熬了二十余年,才于去岁因前任礼部尚书卢承庆病故方得以接掌礼部,其为人素来谨慎,自是早就看出了⾼宗给出这个嗜好的蹊跷之所在,本打算装聋作哑地应付过去,却没想到⾼宗第一个便点到了自己的名,尽自不情不愿,可也只能怏怏地站了出来。

  “爱卿素以善五礼知名,今既掌礼部,朕便令尔主持弘儿之丧礼,望尔好自为之,莫失了朕望。”⾼宗重重地坐回了龙床,大喘了口气之后,这才下了旨意。

  “臣遵旨。”

  一听⾼宗如此说法,李敬玄登时便是一阵头大,可又不敢出言推辞,只能是硬着头皮领了旨。

  “陛下,弘儿在曰,每以爱民为要,既仁且慈,今农垦在候,田务方殷,重归关辅,恐有劳废,妾⾝以为当营陵于景山,或相宜焉,还请陛下明断。”李敬玄方才退下,武后便即站起了⾝来,对着⾼宗盈盈一福,一派为民请命状地进谏道。

  “准了!”

  面对着武后的款款请求,⾼宗脸⾊变幻了好一阵子,似有不同之意,只是到了底儿,还是没勇气当面反驳武后,只能是勉強地吐出了两个字来。

  “陛下圣明,臣妾以为兹体事大,须得有亲贵之人坐镇方好,显儿素来精明強⼲,有其居中调度,当可确保无虞,恳请陛下圣裁。”武后丝毫不因⾼宗的不耐而有所不満,依旧福着⾝子,再次进言道。

  “这个…”

  武后的这个建议显然是大大出乎⾼宗的意料之外,不由地便愣在了当场,看了看武后,又瞄了眼默默不语地站在殿旁的李显,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应答方好了。

  死老贼婆子,啥时候都不忘坑老子一把,有种!李显心思灵动得很,眉头只一皱,便已看穿了武后的居心何在——让李显去背负这劳民伤财的罪名只是其一,至于其二么,则是要将李显暂时排挤出朝堂,不让李显在册立太子一事上有所作为,最主要的是要防着群臣们拥立李显的可能性,用心不可谓不歹毒,不过么,李显本就没打算去争夺太子之大位,倒也不介意暂时离开注定将纷争不已的朝堂,然则却不想去承担害民之过,该如何避免此事可就有得计较了的。

  “父皇,⺟后所言甚是,太子哥哥在曰,每以仁心对百姓,曾记得,总章元年,我大唐发兵征⾼句丽,会有司以征辽士亡命及亡命不即首者,⾝殊死,家属没官。太子哥哥上本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臣请条别其科,无使沦胥’。父皇以为善,遂罢株连之法,百姓闻之,莫不以菩萨视太子哥哥,儿臣素来叹服,深以太子哥哥为楷模,今太子哥哥不幸早薨,儿臣痛心疾首,若能为太子哥哥⾝后事尽些绵薄之力,乃儿臣之幸也,然,儿臣却不敢因之而有违了太子哥哥之道,今正值农忙时分,若大举征民夫以修太子哥哥之陵寝,恐太子哥哥在天之灵不安甚矣,还请父皇三思。”

  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显自是半点都不含糊,也不等⾼宗开口,便已从旁站了出来,一躬⾝,畅畅而谈了起来,言而有据不说,也没忘了拿武后之矛去攻其之盾,口口声声为民做主,却不提如何做主来着,摆明了就是要⾼宗自己去说个分明。

  “唔,显儿此言甚是,朕何忍惊扰百姓哉,诸位爱卿对此可有甚良策否?”⾼宗本就不善政务,面对此等难题,又哪有甚良策可言,不得不将问题抛给了群臣们。

  这就是道无解的难题目,别说⾼宗了,便是诸葛亮再世,也断然找不到稳妥的解决之道,道理很简单,以帝王葬礼而论,征发民夫以为修陵之用乃是定律,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虽说扰民,可从大义名分上来说,却并无差池,民众纵然有怨气,却也能理解,问题是李弘并非真皇帝,而是被赐的谥号皇帝,自然不能享有随意征调民夫修陵的待遇,要民众信服,显然没那等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民愤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的,真要说解决之道的话,那就只有不按帝王之礼葬之,然则⾼宗那头都已下了决断,朝臣们又哪敢在此时提出反对的意见,于是乎,任凭⾼宗望将过来的眼神有多期盼,一众臣工们也只能是装作没瞅见,全都三缄其口地木立着,谁也不敢跟⾼宗对上一下眼神。

  “怎么?都哑巴了么?嗯?”

  ⾼宗素来宠爱李弘,此番尽管明知其死得颇为蹊跷,却又因着武后的缘故,不敢強去追索根底,心中自是不快至极,之所以提议给李弘一个体面的葬礼,与其说是恩宠的表示,倒不如说⾼宗这是要凭此来抚平內心深处的愧疚心理,在此事上自是容不得旁人有丝毫的反对意见,只是李显提出的意见他又不能不重视,毕竟⾼宗本人也不想背上一个扰民无度的罪名,这会儿见济济一堂的朝臣们居然无一人肯站出来进言,⾼宗的脸⾊立马便难看到了极点。

  ⾼宗这一怒不打紧,本就惶恐不安的群臣们却就此更坚定了缄默的决心,谁也不愿在此时触了⾼宗的霉头,再者,眼前的局势摆明了便是英王李显与武后当庭扛上了,在形势未明前,自是谁都不敢轻易揷手其中,万一要是一个不小心得罪了其中一方,那后果怕不是那么好消受的,大家伙都不是傻子,沉默是金的道理还是清楚的,至于⾼宗的怒火么,只要没烧到自家头上,那也就权当耳边风好了。

  “废物,通通都是废物,气死朕了,朕…”

  ⾼宗吹胡子瞪眼睛地等了好一阵子,还是没人肯站出来进言,心头的怒气自是再也按捺不住了,一拍龙案,变脸怒骂了起来,情绪一激动之下,⾝子猛地一个哆嗦,歪斜着便软瘫了下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