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新老茭融
尤其是在天气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人的吸引物。
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
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
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南屏晚钟是指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和钟声。净慈寺里原有一口大钟,傍晚钟声响起,回于苍烟暮霭、玉屏青嶂之间,与对面的雷峰塔遥相呼应,组成西湖人的晚景。三潭映月。
三潭印月岛又名小瀛洲,与湖心亭,阮公墩合称为湖上三岛。全岛连水面在内面积约七公顷,南北有曲桥相通,东西以土堤相连桥堤呈“十”字形叉,将岛上水面一分为四,水面外围是环形堤埂。
从空中俯瞰,岛上陆地形如一个特大的“田”字,呈现出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景称胜的特色。
在西湖十景中独具一格,为我国江南水上园林的经典之作。三潭印月岛的前身是水凡保宁寺,北宋词家秦观《送僧归保宁寺》诗中有句云:“西湖环岸皆招堤,楼阁晦明如卧披。保宁复在最佳处,水光四合无端倪。车尘不来马足断,时有海月相因依。”
可知岛上赏月由来已久。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七)钱塘县令聂心汤取湖中葑泥在岛周围筑堤坝,初成湖中湖,作为放生之所。
后人在岛南湖中建造三座瓶形小石塔,称为“三潭”清初岛上又加营建,筑曲桥,堂轩,沿内湖环植木芙蓉,复经清光绪间退休将领彭玉麟在此营造别墅,小瀛洲初具风貌。
三潭印月景观富层次,空间多变化,建筑布局匠心独运。从岛北码头上岸,经过先贤祠等两座建筑。
即步入九曲平桥,桥上有开网亭,亭亭亭,康熙御碑亭,我心相印亭四座造型各异的亭子,让人走走停停,歇歇看看,或谈笑,或留影,连观照,览美景。
九曲桥东,隔水与一堵白粉短墙相望。墙两端了无衔接,形若屏风,但粉墙上开启四只花饰精美的漏窗,墙内墙外空间隔而不断,相互渗透。墙外游人熙熙攘攘,墙内却幽雅宁静,咫尺之间兀自大异其趣。
西湖三岛中最大之《小瀛洲》湖中有岛,岛中有湖,亭阁参差,宛如《蓬莱仙岛》岛及南面三座小石塔,均是古代浚湖时所成。中秋夜在塔内点灯,与月影印成奇景。断桥残雪。断桥,今位于白堤东端。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
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断桥是白堤的东起点,因孤山路到此而断,故名。《白蛇传》故事发生于此。旧时桥有台阶,中央有亭,冬日雪霁,玉砌银铺,桥似寸断,又似桥与堤断,蔚成奇特景观。雷锋夕照。
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脉,又称雷峰,海拔48米,二叠石灰岩构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众山环绕,是净慈寺的案山。
此山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其妃黄氏所建黄妃塔及西湖民间故事“白蛇传”相关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处有史迹雷峰塔遗址、青云岩、白云庵遗址等。塔因地处吴越国杭城西关外雷峰上,称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
旧亦有称黄妃塔、王妃塔。为砖木结构阁式塔,八面七层。塔系吴越国王钱俶之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
筹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以砖石为,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相传供奉过16尊金铜罗汉。
北宋宣和年间(1119至1125)遭战受损,南宋重修为八面五层。元代,雷峰塔景况犹盛。明嘉靖间(1522至1566)塔木构檐廊毁于兵燹,仅存塔,赭砖塔,颓然苍老,别具风情。
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复,依旧为残存之赭砖塔。康熙南巡时题额“雷峰西照”
雷峰塔知名度之高,与中国民间广为传之神话故事《白蛇传》密切相关,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贞,被法海和尚锢塔内。
清后期,塔因年九不修,又因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宜男,盗挖者增,塔基开始削弱,清末民初期间为保证古塔景观,当局曾筑墙护塔,但挖砖者仍屡不绝。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夏历八月二十七)下午一时四十分,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看,万人空巷。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等珍贵文物真形显。自此之后,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残缺经年,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锋上,吴越国时建塔,与北面保淑塔对峙,一湖映双塔,夕阳西照时,塔影横空,金碧辉煌。兼有《白蛇传》故事。
塔在1924年倒塌。雷峰塔倒塌时,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还发过一篇著名的文章…《论雷峰塔的倒掉》柳闻莺。
柳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
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宋末元初,聚景园成为“散景园”其南侧地带,被随蒙元铁骑南下而迁居杭州的回民择为墓地。
其中段之地,荒芜淤成为一片七零八落的沼泽水塘,其北部地段原有的灵芝寺,显应观等显赫堂皇的寺庙,也随园景一起难逃厄运。到明代中叶,当年蔚然大观的柳闻莺胜景,只剩下柳桥,华光亭两处破旧陈迹。
清初,更是一派凄凉景象,紫珊老人(钱塘诗人徐逢吉)《少年游》词的上半阙专写地盛况不再的情景:“蛇蟠眢井,狐窜破冢,辇路已全荒。燕子飞来,桃花不语,阅过几沧桑。”
到一九四九年,柳闻莺仅存景名碑,石碑坊,石亭子和沙朴老树各一,表忠观(钱王祠)旧屋一区以及祠前方塘两口。
附近居民干脆称那里为坟山窠。今柳闻莺,经过近四十多年不断的开发和建设,由当年帝王享受的御花园,演变为普通老百姓的大乐园。
她仍以青翠柳和婉啭莺鸣作为公园景观基调,在沿湖长达千米的堤岸上和园路主干道路沿途载种垂柳及狮柳,醉柳,浣沙柳等特色柳树。
在园中部主景区辟闻莺馆,又在距闻莺馆不远处置巨型网笼“百鸟天堂”营造烟花三月,柳丝飘舞,莺声清丽的氛围。闻莺馆东面,以草坪和密林带为主形成友谊园景区,引种了一批倭国樱花,草坪北侧铺石砌台,矗立着“中不再战纪念碑。
闻莺馆西侧,是柳闻莺重建时填平水沼泽而营造的大草坪,草遥连西湖碧波青山,大草坪北侧,是迁建来此的康熙御题柳闻莺景亭碑。
南侧种植了一片高大的乔木树林,与草坪,柳岸及湖光山构成富于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公园北部早先的钱王祠,改建成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布局的庭院景区,沿用”聚景园“旧称命名。
园内亭台楼榭,假山泉池,小桥水,矮墙漏窗,奇花异草,各据其位,合为胜景,全园曲径通幽,别有天地。此公园在西湖东南岸,原是南宋皇家御苑。沿湖遍植垂柳,柳丝如帘,春风吹拂,碧翻腾,浓深处莺声呖呖。
原一隅之地已扩大为十七公顷,有闻莺,聚景等四区。“西湖新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该景位于西湖东南。
由延绵的宝月、娥眉、浅山、紫、七宝、云居等小山而成,山体伸入市区,山高均不超过百米。昔时渔民下海捕鱼后在此晒网,称晾网山。秋时期称吴山。山有伍子胥庙,又得名胥山或伍山。
唐时多称青山。旧因有城隍庙,俗称城隍山。山巅“江湖汇观亭”前楹联沿用明人徐文长题辞:“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点明了“吴山天风”的意境。
这里的山以云居山为最高,以紫山“巫山十二峰”亦名“十二生肖石”为最奇。是吴越、南宋文化荟萃之地。古有“吴山十景”并摩崖刻众多,有宋人米芾手迹“第一山”等。现吴山上建有极目阁、茗香楼。遍植银杏、枫香、金钱松、香樟等,与“宋樟”为伴,新老融,面貌一新。